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的形象,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叛逆,还是西天取经时的造福百姓,都是他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在孙悟空的人生里,前一阶段率性而为,天真烂漫,后一阶段为民除害,造福苍生。
关键词:孙悟空;率性;英雄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通过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
他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率性而为到造福万民,孙悟空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西游记》全文从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看见的是一只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的猴子。
《西游记》第一回即点出孙悟空的身世,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石猴。
”孙悟空无父无母,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没有人教他生活的基本常识。
这些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性、反叛、乐观。
尽管随后孙悟空曾于菩提祖师处习得本事,但始终也改变不了与生俱来的禀性。
在花果山被推捧为众猴之王,他领
悟到生老病死难以幸免之理,于是,石猴历时多年求学访道,足见其心志。
最终石猴以自己独有的聪慧悟性终于学得七十二变与筋斗云两大绝技。
在大闹天宫中,这位自然之子,自始至终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
大闹龙宫,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件称心如意的武器;大闹地府,只是向阎王讨回自己被剥夺的自由。
可见,他对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
在任弼马温期间,他尽职尽责,把天马养得“肉满膘肥”,直到知道了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小官,这才反下天宫。
做了齐天大圣之后,玉帝让他代管蟠桃园,他“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尽职尽责。
他偷吃蟠桃也只是因为王母召开蟠桃大会,没有请他,他才假传圣旨,偷果品,盗御酒,偷吃金丹。
被抓回天庭,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实这是出于被天庭的种种规矩限制了他的自由而生出的一股怒气。
既然皇帝可以定规矩,那么做了皇帝也就不必遵循那么多规矩了。
所以,大闹天宫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抗天宫统治者的行动,整个斗争过程,都表现了他的率性而为的特征。
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如来佛祖的五指巨山压下时仓促结束了。
这一阶段的经历使孙悟空成长了起来,在之后的西天取经路途上更成熟。
唐僧注定在取经的途中困难重重,就势必需要有一个威力强大的人物出来护送。
然而让这
曾闹得天宫人仰马翻的人物俯首贴耳地随唐僧西行仍有些
困难,因此,只好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让他“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并给他带上紧箍儿。
孙悟空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任务,成为造福人类的英雄。
取经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百姓奋斗,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首先,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
孙悟空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管过蟠桃园。
他有能力,了解基层老百姓的需要,深入一线,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
关键处他还可以发现矛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
其次,我们应该看得到,西天取经的路途与造福人类的道路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同样的困难重重,同样的存在各种险恶势力的阻碍,同样的包含着某种权威性。
八百里火焰山阻住去路,孙悟空就到铁扇公主那里借来芭蕉扇,断绝火根,拯救了一方生民。
在比丘国孙悟空打杀白鹿怪,救出一千多个小孩儿;通天河里,孙悟空降伏金鱼精,为陈家庄百姓根除了祸患……此外,作者一再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扬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
可见,孙悟空
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必胜。
他取胜有两个法宝:一是武艺高强;一是善于斗争。
在自然灾害面前,他被表现为驾驭自然、战胜自然的强大威力的象征;在妖魔邪恶势力面前,他是一位敢于斗争、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勇士;在神佛统治者面前,他敢于面对面地加以嘲讽和斥责。
这样一个无畏无惧的形象,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真正倾慕的英雄形象,也难怪孙悟空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被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