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9.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10.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11.白皮书:指某一个地区技术管理规定。

简答题。

1.城市规划编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有哪些?答: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规定:修规与控规。

2•城市规划中的几条线(红线,黄线,绿线,紫线,蓝线等)分别指什么?答:红线:主要针对道路控制;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

蓝线:规定城市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护堤。

紫线:规划历史文化街区。

黑线:规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

橙线:轨道交通管理。

黄线:地下文物管理。

3.邻里单位的主要思想包含哪六大原则?答:其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条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被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的穿越。

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

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 人。

(4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mile (英里)(约65ha ),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5mile (约0.8km )。

(6 )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雅典宪章》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答:《雅典宪章》又叫《城市规划大纲》,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大纲最后提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要多从居住者的要求出发,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的尺度来估量城市各部分的大小范围。

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5.《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观点答:《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在《马丘比丘宪章》中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而且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而需要进行修正。

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含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6.城市人口的规模,什么叫城市人口,包含什么内容?答: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指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

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依赖城市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地区的界定及人口统计口径直接相关。

7•城市用地的规模的含义答: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功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机的运营功能。

城市用地规模是指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而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

8•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答:我国早年城市用地功能地域划分有住宅、工业区、商业区及文教区等类别。

为了使城市用地分类有统一而规定的划分方法与名称,并且使之有法定性,建设部于1990年制定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是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9•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的含义及内容。

答: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用地适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1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和地震等方面。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

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洪水侵患,年水量的不均匀性,水流对沿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淤积等等。

2)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3 )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与湿度。

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个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抓住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行重点的分析与评价。

10.城市用地的经济条件评价的含义及内容答:12.城市用地的工程适宜度的含义及内容个分类答:问答题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答: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该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城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地铁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入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2.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答:城市分区规划主要内容:(1 )原则确定分区山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的规模。

(3)确定城市主、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及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卒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

规划各类用地,规定建筑物高度、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确定道路红线位置、断面型式、控制点坐标和标高,并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同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

3.《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的理念有哪些转变。

答:4•居住区用地组成有哪些答:居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由以下四类组成。

(1)居住建筑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留出的一些必要的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杂务院等。

(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道、场地和绿地等。

(3 )道路及广场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的用地。

(4)绿地及体育场,指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阴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防护绿地等。

以上四类用地中,居住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约占居住区总用地的50 %左右。

5•影响居住规划用地因素有哪些答:居住用地布局是住房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影响因素有人与土地、形势与政策、经营与管理、环境与景观等,其具体要求是”优化发展方向,建设紧凑城市;居住用地优先,坚持以人为本;居住邻近就业,缩短通程时间;遵循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地块规模,方便经营管理;关心弱势群体,优先保障用地;分散弱势群体,促进社会融合;考虑建筑档次,改善城市景观;附属居住用地,严格控制规模;挖掘空间资源,适应市场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