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1

摄影1

一.建筑的8要素一、角度拍摄建筑物时,作为摄影者必须自觉养成从各种角度和方位观察景物的习惯,这样才可能发现被摄体新的、。

看上去很平淡无奇的建筑物,在改变角度和方位拍摄后,建筑物就会以新的面貌展现出来。

实拍时如果只是为了显示建筑物的高大、雄伟与壮观,可采用低角度仰拍;反之,如果主要是为了显示建筑物的场面规模,可采用高角度拍摄。

二、光线在拍摄大场景的建筑物群体时,最好采用夏季清晨和傍晚低色温进行拍摄。

便于很好地表现建筑物整体的面貌和局部细节,可使拍出的建筑物在初升或落日的阳光照耀下,画面呈暖红色基调。

在其它时间段要采用侧光拍摄建筑物,避免在中午阳光直射的情况下拍摄,画面会显得平淡。

根据需要来灵活运用。

三、线条避免建筑物出现变形和倾斜的现象,尽量让建筑物的线条做到垂直。

否则,会出现倾斜不稳定的感觉。

若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如果出现所拍建筑物倾斜和变形,就应更换标准镜头或中长焦距镜头,以此来纠正所拍建筑物出现的线条倾斜。

当受到场地限制,无法移动机位时,只能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情况下,也一定要注意尽量让相机的角度与地平线保持垂直,这样拍出的建筑物就可以减小畸变。

如果使用移轴镜头,能调整焦平面与建筑物的透视关系,效果会更佳.四、云彩五、框架的运用摄影者要灵活采用新颖的视角,将完整建筑物结构的一部分从与之相连的其它部分中分离出来,使其自然形成框架作为前景合理加以运用,以创造出一种抽象、简洁的画面,让原本平淡的建筑物,通过精确的取舍之后,让画面萤新注入新的活力。

六、影子当所拍建筑物的一些外型结构,在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往往会落下很有趣的影子,如果能充分利用因光影变化而产生的投影,捕捉影子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效果会更好!七、景观取景单调时,将旁边的美景放在前面,增加层次感,很好八、人物摄影者如果能结合社区的特点,将群众组织的文娱活动拍下来,将会使画面耳目一新。

通常,在城市建筑群中都会有空旷的广场,社区街道和民间组织经常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拍摄时可采用竖幅画面构图形式,重点突出表演中的人物和围观的群众,同时还应尽量将高楼大厦拍完整,使画面中的人物与现代建筑物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当代社区的和谐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二部分:建筑摄影的构图1.建筑摄影的构图2.一、选择拍摄点3.二、用镜头观察世界4.三、运用尺度对比突出主体5.四、线条的运用6.五、用环境营造画面气氛2.选择拍摄点1、拍摄方向2、拍摄距离3、拍摄高度1、拍摄方向⏹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主体建筑的方位。

会使画面中建筑主体的透视形象发生变化,使画面中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正面方向拍摄,画面会产生一点透视效果,有利于表现建筑物的正面形体,在拍摄对称、庄重的单体建筑时适合采用,在拍摄建筑群体或城市建筑风光时,正面拍摄能使被摄主体保持水平,画面具有稳定感。

⏹建筑物侧拍,特别是在建筑物的前侧向拍摄,所摄画面具有两点透视的效果,建筑物的水平线会在画面中产生具有透视效果的汇聚斜线,有助于表现建筑物的立体空间。

⏹侧向拍摄,有二点透视效果。

正面方向拍摄2、拍摄距离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距离。

一般来说,远距离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景,用于表现都市风貌和建筑群体,强调整体气势;中距离拍摄的景物范围小于远距离拍摄,用于表现单位建筑或城市街景;近距离拍摄的景物常常是建筑物的一个局部。

⏹3、拍摄高度⏹拍摄高度是指相机相对被摄建筑中心位置的水平高度。

⏹建筑摄影的拍摄高度一般分为低视点、半高视点和高视点拍摄。

⏹低视点地面拍摄,显得高大,使用于拍摄单幢或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半高视点拍摄是指在接近被摄建筑中心位置的高度进行拍摄,在视觉上透视变形最小,这种视角适合与拍高度和宽度。

⏹高视点拍摄有利于表现地面上由近至远的建筑群体和建筑环境,善于表现大场景的纵深感,使画面一览无遗。

拍群体建筑时,一定要选择高视点拍摄,镜头前最好没有什么遮挡物,这样以宽广的鸟瞰视角往往能充分揭示出建筑群体的整体气势。

⏹由高处向下俯视拍摄,建筑物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会向下倾斜汇聚,形成另一种三点透视的视觉效果。

近距离仰视拍摄能拍摄到三点透视效果的,建筑全景。

处理不好会使建筑倾斜,产生不稳定的感觉,但如果构图得当,可以利用这种倾斜线来加强视觉的冲击。

⏹半高视点拍摄图大连瑞士酒店提高拍摄点可以直接得到几乎没有透视失真现象的画面。

⏹二、用镜头观察世界1、取景范围镜头的取景范围主要取决于镜头的焦距和我们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的焦距直接决定镜头的取景范围:标头所摄取景物的视角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视角范围(大概在45度左右),镜头焦距变短则取景范围变得宽广,镜头焦距变长则取景范围变窄。

⏹标准镜头所摄取景物的透视比例关系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透视效果⏹使用长焦镜头拍摄能将视角收缩得很小,本来看上去很远很小的景物在画面中可以显得很大、很清晰,画面中的纵深感也被压缩。

⏹2、镜头扩展和压缩空间的特性镜头的焦距越短,其拍摄的视角就越大,取景范围也越宽广,画面景物的纵深感会被夸张,使用得当能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而镜头的焦距越长,其拍摄的视角就越小,取景范围也就越窄,画面景物的纵深感会被压缩。

镜头的焦距越短,纵深方面的透视夸张就越厉害。

标头所拍摄的景物的透视比例关系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透视效果,视觉上几乎没有压缩和夸张的感觉;广角或超广角镜头所拍摄景物的透视比例关系会夸张画面纵深方向的空间透视,使用得当会拓展透视空间,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但在近距离拍摄,特别是室内拍摄时,要注意靠近镜头处影像的变形失真;中长焦镜头所是拍摄的景物的透视比例关系会压缩画面纵深方向的空间透视。

⏹三、运用尺度对比突出主体⏹摄影与设计不同,被摄建筑的实际尺寸是不能在照片上标注出来的,观赏者主要是通过画面中参照物的大小来感觉被摄主体的大小。

因此,拍摄时应注意被摄主题与周围相邻建筑的尺度关系,运用尺度对比来突出主题,表现创作意图。

⏹取景构图时运用尺度对比的手法, 在相邻建筑群的烘托下,⏹四、线条的运用⏹在建筑摄影中,不是直接线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是重要的摄影造型语言之一。

1、垂直线;垂直线是直线的一种形式,在画面中通过尺度对比能表现建筑的高度,强调建筑的稳定。

⏹2、水平线;水平线表现平稳、宁静。

建筑的很多构件都应该是保持水平的。

在二点透视的画面中,原本平行地面的水平线都已经在画面中变成了向透视消失点汇聚的倾斜线。

3、地平线地平线也是水平线的一种,在现实的三维空间里地平线是保持水平的,但在镜头的视角里,当我们正视被摄主体时,地平线看上去是水平的,而当我们斜视被摄主体时,地平线就成了透视的消失点汇聚的倾斜线。

⏹在高处,地平线被安排在画面的上方较多,有利于更好地表现宽广地面上的纵深场景。

⏹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有水面可以形成精彩的倒影时,地平线被安排在画面的中央4、倾斜线;倾斜线最多的形式是透视的汇聚线,建筑物中本来是相互平行的线条,在透视中不再平行,而是变成向透视消失点汇聚的倾斜线。

倾斜线在视觉上能强化建筑空间的纵深感。

⏹5、重复线;重复线是指画面上规则重复的线条。

重复线使这些线条在画面中要排列整齐,要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画面中的重复线由下面的直线和上面的曲线两部分组成,线型优美,排列整齐,在画面中富有层次地重复出现。

6.曲线;曲线以一种富有自然美、造型力强的线条。

线构成了很强的线形美的韵律感五、用环境营造画面气氛1、建筑群体的烘托2、前景和背景的运用3、人物1、建筑群体的烘托⏹与周围相邻建筑的关系,尤其在选择拍摄点时要注意建筑群体对主体的烘托。

⏹2、前景和背景的运用⏹前景是指处在被摄建筑主体前面的景物,与被摄主体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恰当地利用前景可以增强画面纵深方向的空间层次感,烘托主体。

⏹背景是指处在被摄建筑物主体后面的景物。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衬托主体。

在取景时选择简洁的背景、与主体有鲜明影调对比的背景、有丰富内涵的背景来衬托主体,丰富主题内涵。

⏹可以作为前景的景物很多,建筑物前面的树木、水面中的景物倒影⏹3、人物⏹在建筑摄影中,画面中出现人物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人物与建筑主题的一致性,如运动员与体育场、学生与学校等。

⏹(2)人物的尺度要控制得体,在一般情况下人物在画面中不宜表现得过大,过于突出,除非这些人物的表现形式有利于突出建筑主题。

⏹(3)注意人物的衣着色彩、肢体语言,使人物在构图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作品的生活情趣。

⏹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形式非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给广场增添了生活情趣。

三部分:建筑摄影技术要点1、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1)反映城乡地区特征的鸟瞰全景图, (2)反映城乡地区轮廓线的大景观;(3)街景或广场公共空间;(4)建筑群体;(5)标志性建筑;(6)富有个性的建筑,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也可以表现在材料的质感和色彩,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如屋顶、柱廊、门窗、花坛、踏步等等;(7)造型优美(外部环境优美)的建筑;8)重点保护的历史性文物建筑;(9)环境小品,包含雕塑小品、园林绿化等等。

2、建筑照片的用途对建筑照片的用途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提高照片的拍摄质量。

对于不同用途的照片,选择的拍摄主题、运用的摄影语言、使用的拍摄器材、乃至胶片的幅面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建筑照片的用途一般可分为: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包括参赛参展的照片)商业广告用片(包括房地产经营和旅游开发)新闻报道图片以及资料档案照片等等。

上述用途中供建筑专业和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在选题、器材、拍摄的技巧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二、建筑的透视“失真”和常用的控制方法1、建筑的透视“失真”建筑师或画家一般采用一点、两点或三点的透视原理绘制建筑透视图,其中一点和两点的透视原理使用广泛,因为绘制者不但可以在画面上任意的高度设定视平线的高低,而且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如建筑的墙体和柱子)在画面中仍保持垂直。

但在用三点透视原理绘图时,原本垂直地面的线却会向上汇聚(即向第三个消失点消失),构图时稍不留神就会使建筑产生一种倾斜、不稳定的感觉,特别是在表现群体透视时,因而一般很少被采用。

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时,画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会显得过多,而建筑的顶部又无法被摄入画面,如果相机向上仰拍,虽然建筑的顶部被摄进了画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确会向上汇聚,形成绘画中的三点透视效果,摄影中把它俗称为“透视失真”。

在接受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照片时,除对于那类刻意用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或追求戏剧性构图的作品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接受绘画中一点或二点透视的效果,即建筑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因为这是常人看待建筑、看待世界最常用的视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