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件
板书设计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租界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深刻体会 查看 妇女含冤,无处申辩 中华不振 立下 同学读书:升官发财 宏志 恩来读书:振兴中华 读书目的
远 大 满足自己 抱 负
心系祖国
博 大 胸 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阅读链接 大江歌罢掉头东
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
周恩来 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 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 大江歌罢掉头东, 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 邃密群科济世穷。 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 面壁十年图破壁, 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我们敬 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小时,也 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 ?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R 四年级上册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 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 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直到逝世。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
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思考: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 为什么都紧握拳头?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
人,反而把受欺凌的妇女训斥了一
通。围观的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
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感到愤怒、 难过、痛恨,但他们备受外国人欺 凌,受巡警的压迫,敢怒而不敢言。
是中国的土地吗„„”
省略号在这儿 的作用是列举省略, 表明周恩来还有很 多疑问。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外国
租借地。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租界——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百姓的生活——落后、 贫穷。
事件二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
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
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924年黄埔军 校的周恩来。
1954年日内瓦会 议上的周恩来。
字词积累
jué dì
fàn
xún崛起rຫໍສະໝຸດ nɡ帝国主义chénɡ
模范
kēnɡ qiānɡ
巡警 锵
叫嚷
惩处
铿
【崛起】兴起。 【诸生】文中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明白。 【风和日丽】微风柔和,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好。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妇女——衣衫褴褛、哭诉
中国巡警——训斥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握紧拳头、 不敢怎么样
中华不振
思考:“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
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中华不振”是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
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从灯
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大多数是外国人中,从妇
女的哭诉中,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中,从中国
思考:联系上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中华民族的强大
兴盛,能像巨人一样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
振兴的人。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 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
课文解读
事件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你觉得应该 用什么语气来读?
思考:从两个“为什么”中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周恩来内心的不解和急于想知 道答案的心理,也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周恩 来爱问问题,好奇心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 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
难酬蹈海亦英雄。 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课后作业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
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 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 获。
对比
大个子洋人的
衣衫褴褛的妇 女的“哭诉”
“得意扬扬”
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
国为非作歹的强盗行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 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 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
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力。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惩处】处罚。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胸襟。文中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妙语连珠,根据所学词语填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
歹、(耀武扬威)。每一个(胸怀)祖国,有理想、 有( 抱负)的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发出( 铿锵有力 )
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中,从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
敢言中,可以体会到“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 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他在想 ,他在想 。
事件三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
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 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外国租界
他又目睹中国人受洋人的欺负,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
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
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
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
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 受到洋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领悟到“中华不掁”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事情,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的呐喊:要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华( 崛起 )。
听范文,边听边思考: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哪几件
事情?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
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 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 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