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银行总行派遣制员工致行长的一封信

中国银行总行派遣制员工致行长的一封信

中国银行总行派遣制员工致行长的一封信肖钢董事长:李礼辉行长:请听听一个25岁中青员工的心声中国银行总行中青派遣制员工的身份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身为一个中国银行的员工,我无疑是非常自豪的,因为我所在的中国银行有百年的传统,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

股改后的中行跨着稳健的步伐,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多元化的业务平台。

中国银行拥有一个独特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飞机租赁和其他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复杂业务需求。

全球化的机构网络。

2006年末,中国银行拥有境内外机构11,241家,其中在中国内地拥有37家一级分行、直属分行,283家二级分行及10,277家分支机构,在香港、澳门及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43家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与1,500多家国外银行保持业务往来。

非利息收入和外汇业务市场领先。

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国内银行中最高,管理着中国商业银行界最大的外汇组合,在外币存款、贷款和贸易服务市场占有领先地位。

坚实的客户基础。

中国银行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的220多家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拥有4.1万家公司信贷客户、1,500多家金融机构客户和1.4亿个人客户。

2008年8月28日,我行公布了2008年中期业绩。

在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下,我行上半年各项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我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为人民币421.81亿元,同比上升42.78%。

平均资产回报率(ROA)从去年同期的1.16%提高到1.43%,股东资金回报率(ROE)从15.18%提高到19.81%。

这些骄人的成绩我都能够如数家珍的背诵出来。

中行目前的优势不胜枚举。

成绩的背后暗藏着总行派遣制员工多少年不屑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作为中国银行的一员(虽然是中青派遣制员工),每当对外介绍我是中国银行总行员工的时候,别人那种尊重或羡慕的目光总能让我油然生出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一种无法言表的喜悦!可是每当别人问及我的工资待遇时,我却只能期期艾艾欲言又止了。

诚然,为中国银行总行工作,我很开心也很努力,但精神上的那一点点愉悦,却根本难以平抑这些年的差别化待遇带来的巨大鸿沟。

工资,成为我们这些中青员工心中难言的痛!每当想起3年前每个月800元工资时我的心就像插了一把尖刀。

说句心里话,作为中行的女员工条件还好些,女孩子个个都很优秀,随便都能找个有车有房的老公嫁了。

但作为中行的男员工就比较发愁了,就这点工资水平,住房公积金也少得可怜,特别在这个现实的时代,一到了谈婚论嫁阶段,谁会愿意嫁你这个自己都难伺候周到的穷小子呢?本来,公司为了发展,为了削减预算,控制成本,工资给的低点,以便为国家多纳点税,确实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但长期同工不同酬这样的差别待遇就未免令人寒心了,中国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啊,在我们基层,正式员工的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相加的总和是我们劳务工的2-3倍,公道地讲,我们的一些业务精英绝大多数却都是派遣制员工,劳务工的劳动和智慧得不到最起码的认可,我们的人格却因为一个身份的差别就人为地低贱化了。

而且这种歧视的观念上自管理层,下至正式员工的群体都是长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的。

在工作之中这种差异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合同关系的差异,在工作沟通的时候感觉到明显的矮人一头,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一直这样地被歧视下去,我真担心我们这批人所有的工作激情和奉献精神都要消磨殆尽了。

中国银行构建了自己完整的文化理念体系,企业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为战略发展重点。

难道这些话都是说给正式员工听得么。

选择中行,给你更多。

我却看不到更多的是什么!任何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品德,更何况是国际一流的中国银行。

应该充分尊重员工,让中行这个平台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让员工能够用心灵去工作,让员工在工作中可以不断地迸发出最大的工作激情和卓越超前的意识。

无论是正式工还是派遣制员工都该受到同样的重视。

我想象不出,如果一个舞台连演员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不好,如何能让员工在这个人生的舞台上展现本该有的精彩和完美!股改后的六年以来,中国银行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六年来所创造的利润和价值足以以千亿计,但企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我们这些中青员工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劳务派遣制员工被无情的边缘化了,我为我们的员工感到可悲,交行、建行、农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华夏,招商、民生、光大随便哪一家的效益能比得上我们中国银行,可是我们的工资水平却比人家低得多,这样公平吗?即使我们的工资涨上一倍,对企业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也只是微乎其微罢了,可是企业为什么就不能为我们员工着想,给大家给体面点的待遇呢?山高皇帝远,身居高位者日理万机可能看不到,在我们基层,工作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有任务、有考核、有竞争、有每天都无法逾越的KPI指标、有巡查、有暗访,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每年都有不少劳务派遣制员工黯然神伤的离开中行。

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很努力、也都很辛苦,这年头,有个饭碗挺不容易的,都知道珍惜,可是这几年来物价还是不断的上涨,尤其是今年,更为明显,如果我们的工资水平还是不能相应得上涨的话,生存压力就会更大了,更别说养家糊口了。

俗语说,皇帝不差饿死兵。

真的再这样下去,我想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另做打算了。

平心而论。

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我还是非常开心的,同事们都很友好,气氛很愉快很融洽,企业独特的氛围使我们比一般的国企更为职业化和务实,我们尊重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乐于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知识。

中行要打造卓越的品质,就需要有卓越的人来完成,更与基层卓越的工作密不可分,我深信我们很多员工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样优秀的人却不能得到优厚的待遇,实在是令人心痛的。

不可否认,我现在很犹豫,说真的,我舍不得这里,对我的主管领导、对每天与我一起朝夕奋战加班加点的同事,对整个公司都有了感情。

我感觉中行就是我的家。

我舍不得离开,我舍不得离开这样好的企业。

从我踏进中国银行的第一天起就从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劳务派遣制员工。

地震、干旱、扶贫我们都积极响应行领导的号召。

捐款捐物从来不比正式员工捐得少。

工作之中积极要求入党争创先进。

我始终是以一个优秀的正式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为我爱中国银行这四个光辉的大字,这些年这四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印于我的心中。

每逢节假日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加班加点的工作,平时更不例外。

可是,人很多时候是不能为自己活着的,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爱情和理想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驱动着自己不断向前,我别无选择!我想最迟今年春节吧,我就不得不离开我深爱的中国银行了,再见了,亲爱的同事们,再见了,中青派遣制员工那难言的痛!衷心祝愿在这里工作的每位派遣制员工都能等到平等地同工同酬的分享到中国银行丰收喜悦的那一天。

请听听一个31岁中青员工的心声开门见山跟实话实说一样,就像中行一直提倡的诚信为本,永远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但是这种美德在中国银行似乎被禁止了。

想到这一点,我不知自己是该嘲笑还是压抑自己去嘲笑。

我于二零零二年参加银行工作,在逐渐变化的银行环境里工作生活了八个年头。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象述职,但我还是忍耐着继续写下去。

从一名心怀崇高理想的涉世未深的莘莘学子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我不敢想象在这八年里,我用了多少时间工作,用了多少时间照顾家庭,用了多少时间理顺曾经的失恋的思绪。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象是仔细的回味一个并不十分清晰的梦,我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梦里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你知道?他知道?其实,谁都不知道!我不得不承认,没有钱不行,没有钱我就没法给未来的儿子买最好的奶粉,买更多的玩具,不能给老婆过一个我想必须应该这样送她的生日派对。

三年了,我永远没送给她这样的生日派对。

买个生日蛋糕回家点上几根蜡烛,以最简单的方式以此庆祝她的生日。

三年了,善良的妻子永远不会将委屈与寒酸写在脸上。

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什么。

而我却将这种内疚永远刻在了心上。

一刻就是三年。

为什么?因为今后的生活,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钱养活日子。

钱并不是主题,但是物质却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某一阶段的情绪,因为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的认可,但是价值又是什么?我一下子记不起来了!因为中行从来没有承认过派遣制员工的价值,在这里你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找不到。

在中行干了这么多年?看到多少的人来人往?体会到那一句‚水中来,尘里去‛的含义。

但每个离开的人的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从最开始的好奇,渐渐习惯到现在的视若无睹。

是生活将我养大?还是中行?记得刚刚踏入中行大门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涌出一句‚这是我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然而一切都变了。

其实早就在变,很多人体会得到,不说,不背逆的原因,其实就是两个字‚期待‛,期待着有一天高管层,人力资源部、战略发展部能够真正倾听中青员工的心声。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

倾听他们的内心。

中国银行一直以来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来看整个金融界,因此,能踏进中行的大门是一件幸事,却也是一种不幸。

中行是一个煅炼和磨炼人的地方,但这种局势只能是暂时的。

而且是有侧重点的。

在派遣制员工没认清付出与回报之间真正关系和自己身价的时候,我们命运就象羊羔一样的被主宰着,同时也主宰着中行的命运。

但是前者永远是胜者。

因为我们对中国银行有着对父母一样的情感,但是可悲的是这样情感一直被无情的利用。

我们对中行有着对儿孙一样的期待,可这期待渐渐变成一种无奈和悲哀。

不想再写更多,因为不想回味了!我们在没有钱没有重要的岗位的基础上还想在社会上给中行增点脸,这是多么薄弱的力量?多么善良的心?我相信,所有的中行派遣制员工在看过这段话以后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或许那部分不想哭的人已经被中行煅炼的过于坚强了。

坚实的员工后盾,完善的内控管理,优越的社会趋势,对于中行来说,只差一样,那就是所谓的东风!这东风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领导层的认可,积极性不是一句话,或无数句谎话就能提高起来的!但是领导的认可,佣工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很多人很多年坚持不懈的去推进。

我们的派遣制员工都不傻,这世上没有傻子,只有装傻的人。

是吗?分析:看以上的两种观点其实反应的是派遣制员工在不同的年龄段思想情绪的变化。

归根到底是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对员工的认同感上。

就目前情况看短期内是无法提升中青员工在中行总行的企业认同感的,且这种现象将持续未来五到十年(在劳务用工机制不改革的大环境下)。

由于中青员工自身及历史方面的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劳务派遣:实际用人单位与派遣人员签定《劳动协议》,双方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从而形成‚用人不管人、管人不用人‛的新型用人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