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单选: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否是规范经济学,取决于研究时所采取的态度。
3.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理论。
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形成。
5.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
6.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模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7.罗宾斯的观点在大争论中渐渐占了上风,受其影响,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8.序数效用概念认为,人们进行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表示出来。
基于序数效用概念,这样,就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体系。
9.基于罗宾斯的观点而建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了序数效用和帕累托标准。
10.帕累托标准排除了人际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必要性,但同时它需假定收入分配是给定的。
11.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12.现代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最初是由伯格森在193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在1947年加以进一步说明的。
13.福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主义”。
14.对于是否放弃福利主义,黄有光和森有完全不同的观点,黄有光坚持不放弃福利主义,因而引发了森-黄之争。
15.森认为,福利主义有局限性。
16.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个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物品、资源或者投入等方面来考虑。
17.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为完全可比性。
18.黄有光提出了“完全的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9.(P85)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高或境况最好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该函数允许极度的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20.诺齐克的正义理论主要是从财富的获得途径来看的,而财富持有的结果如何则与问题没有关系。
21.使用罗尔斯的正义标准,个人福利的度量实际上并不必要。
22.市场经济的本质: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23.(P110)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它们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的经典定理,旨在说明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多选: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政策建议的。
一个政策建议的得出可能使用了:一些事实前提;一些价值判断;一些推导所需要的逻辑。
2.福利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补偿检验来试图弥补帕累托标准的缺陷,这些补偿检验包括: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希托夫斯基标准、李特尔标准、黄有光的分组补偿检验等。
3.关于制度,需要满足以下五个合理化条件:①.对于三种选择的自由排序;②.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正相关关系;③.非相关选择的独立性;④.公民的自主性;⑤.非独裁性。
4.收入和财富的这种福利价值取决于:个人所希望获得的产品和劳务的可获得性;获得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代价即价格。
5.中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收入或者财富的简单增长,而应该是所有公民可获得的产品和劳务的选择范围、选择权利、选择能力的增长,以及所有可获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下降或者获得更加容易。
6.关于个人生活水平的定义和度量,有几种方法:福利主义的基于结果的方法、福利主义的基于资源的方法、以及森所提倡的生活条件和能力的概念。
7.效用的各种可度量性包括:绝对可度量性;序数可度量性;比率转换的可度量性;基数转换的可度量性。
8.效用的可比性包括:完全可比性;部分可比性。
9.传统效用主义社会福利函数有以下几个假设:福利主义和帕累托原则;可分性;匿名性;连续性。
10.西方的正义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康德式的绝对正义哲学和社会福利哲学。
判断:1.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需要借助一定的标准或者命题。
2.福利经济学并不试图表达和分析所有结论所依据的命题或标准,而是试图明确地表达出那些最重要的命题,包括帕累托标准、福利主义等等。
3.个人福利可以用个人的效用或偏好来表示。
4.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
5.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作为一门科学,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价值判断问题,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是规范的,而应该是实证的,或者说应该是“价值中立”的。
-----罗宾爵士的观点。
6.福利经济学具有实证和规范的二重性。
7.旧福利经济学关于效用的人际间比较并不关心个别人之间的效用比较,而只关心两大类人之间的效用比较,即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效用比较。
8.同等的收入和财富并不意味着个人获得了同等的福利。
9.一个人真正的福利是多少,不能够仅仅看他的收入和财富是多少。
10.个人生活水平也是一个涉及非福利主义的问题。
11.(P55)关于经济增长,GDP(国内生产总值)就是全部。
[×]12.经济增长可以使国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但这却不意味着人们福利水平的提高。
13.森认为,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傻子”。
14.没有嫉妒的公平概念有可能与帕累托原则相冲突。
15.森关于个人权利的框架是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非福利主义问题研究的基础。
16.森认为,个人在其私人生活范围内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个人对某些特殊状态的选择是不受其他个人所影响的。
17.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和第二基本定理,二者都试图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18.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达到。
19.(P115)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有效率的。
(×)市场经济是好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它是有效率的。
(×)名词:1.福利经济学:是试图明确地表达一些命题的研究分支,我们根据这些命题来判断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比另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是高还是低。
2.个人福利:可以被看做是个人wellbeing(即平安、健康、幸福、福利、兴盛等),或者更明白地说,是个人的快乐,这种快乐包括声色的享受和痛苦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和折磨。
3.实证分析:是指关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的分析;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了“应该如何”之类命题的分析。
4.休谟定律:一种研究,要么是实证的,要么是规范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之间不可能有什么联系。
5.严格帕累托标准:对于任意的两种社会状态x、y,如果对于所有的社会成员i都有x R i y(x不差于y),并且对于某些社会成员j有x R j y(x优于y),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就有x P y (x优于y);弱帕累托标准:对于任意的两种社会态度x、y,如果对于所有的社会成员i都有x P i y,那么对于整个社会就有x P y。
(当且仅当所有人的福利都增加时,该状态才是好的)。
6.外部效应:大多数人的福利会受到其他人福利的影响,他们很可能会由于相对差距的增加而感到苦闷,对自己的处境更加不满,因而他们的福利不是没有变化而使下降了。
7.伯格森-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简称swf):社会福利值W(用序数表示)取决于被认为影响福利的所有可能的实值变量Zi,即W=W(Z1,Z2,…)8.不可能性定律:对于特殊的只有三种状态的选择情况,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一些合理换的条件。
不过,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9.序数主义:是指个人偏好只能用序数效用来表示,只在序数方面具有意义,也就是说,个人只关心不同社会状态之间的优劣顺序,而并不关心其他的差别。
10.效用的可比性:是指表示不同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实数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11.等分配置:如果把所有消费品在所有消费者之间进行完全平均的分配,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为消费品的总量除以消费者的人数。
12.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的一个(些)状态,根据帕累托标准,没有其他的任何状态比它(们)更好,也就是说,在所有可行的社会状态中它(们)是最好的状态。
简答:1.新福利经济学真的是价值中立的吗?真的是违反了休谟定律了吗?新福利经济学实际上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赞同某个价值判断例如帕累托标准,那么它就根本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完全客观的、实证的了。
2.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有: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或者经济福利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的物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食品、衣服和住房等)这样的基数效用可以进行一般人的人际间比较。
3.帕累托标准的特点:只要条件满足,帕累托标准也可以适用于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帕累托标准忽略分配问题;帕累托标准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帕累托标准所涉及的可以是“虚拟的变化”;帕累托原文强调“很小的变动”、“微小的改变”;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4.帕累托标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受罗宾斯观点的影响,帕累托标准以序数效用为基础,试图建立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帕累托标准是一个关于效率方面的标准,它完全适合用于评价边际主义革命以来整个西方经济学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
5.(P29)各种补偿检验真的可以弥补帕累托标准的缺陷吗?根据各种补偿检验,我们可以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吗?西方福利标准理论试图对不同社会状态的福利情况做出判断和比较,但都失败了;相比较而言,各种补偿检验与帕累托标准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
6.社会选择理论的结论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假设条件实际上限制使用关于个人效用的可比性方面的信息或者个人效用的人际间比较方面的信息,其结果必然是只有独裁性的集体决策规则才有可能满足所有的那些条件,而在定理的假设条件中却已经明确的排除了独裁性的存在,因此,阿罗难题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7.解决不可能性的方法:①.单峰偏好;②.显示偏好强度;③.选票交易方法;④.有限敏感度;⑤.显示偏好的激励相容机制;⑥.社会选择函数;⑦.基数效用方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设法获得关于效用的更多信息,主要是关于效用的人际间比较方面的信息。
8.所有这些社会福利函数具体形式的共同点在于:①.都采用基数效用而不是序数效用;②.所有这些社会福利函数形式都不同于阿罗的社会福利函数。
9.为什么福利经济学会研究公平、正义等问题?①.福利主义,即要求社会福利取决于个人效用,而且只取决于个人效用;②.帕累托原则,即要求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个人效用增加,社会福利也增加(或者至少不减少)。
10.福利主义研究和社会选择理论的共同点是:与社会选择理论强调效用的人际间比较方面的信息可以解决不可能性一样,多数的平等和正义理论都假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际间效用比较。
论述:1.(P5)个人福利与个人效用的不一致的三种情况:①.当存在外部影响时;②.当存在无知或预见不完全时;③.当出现非理性偏好时:⑴.顽固地坚持一些习惯、习俗、原则等;⑵.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