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1-2课
时
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与
技能
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
掌握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
掌握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
和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
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
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
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
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
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重点
辽、西夏、金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
金战争。
难点
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
金和议对民族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
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板
书
设
计
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
课后小结
岳王庙不止杭州有,还有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这是人们感念岳飞尽忠报国民族气节,也是对秦桧之流屈辱投降的痛恨。
虽然今天看来,岳飞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但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他的救国的功绩将永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
动
时间
分配
澶渊之盟一、澶渊之盟
(一)导入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已达八百多年。
讲述的是
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抗击北方辽朝侵扰中原的事迹。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和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
(二)新课
(方法指导: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宋辽关系大事记。
)
1.历史背景
(1)契丹建国及占据燕云十六州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36 年从石敬瑭
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即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
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唐时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
丹,约事捷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
”对这种做法,他的亲信
部下都不认可,认为:称臣可矣,但认干爹这事太过分了;给
钱行,但给幽云十六州太不明智,会后患无穷。
为什么这样说
呢?一是因为这位“儿皇帝”当时45岁,可他认的“父亲”
耶律德光,才34岁,比他小了11岁。
二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地
理位置太特殊了,从地图可以看出,这十六州连绵分布在长城
两侧,其中莫、瀛两州还深入河北平原腹地。
在古代战争中,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而紧挨长
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
齿相依的关系。
如今,这十六州划归契丹,就像打开了中原地
区的北大门,契丹骑兵随时可以长驱直入,以此为基地南下掠
夺。
(2)宋辽初战
北宋建立后,一直想改变这种状态,力求夺回燕云十六
州。
宋太宗于979年、980年、986年三次出师伐辽,先后败
于高粱河、瓦桥关、岐沟关。
尤其是986年,北宋30万大军
兵分三路北伐,辽也调集各路重兵反击。
此战中,民间传说中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了解澶渊之站的历
史背景。
了解契丹建立辽国
以及占据燕云十六
州的具体过程。
了解宋辽之战的具
体过程。
2
2
3
3
的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历史上著名北宋名将杨业战死,宋军惨败,从这以后宋朝不再主动对辽的进攻,开始被动防御。
而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故事则广为流传,不仅受到中原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辽朝人民的敬畏。
辽朝人民在杨业战死的地方建庙祭祀。
大诗人苏辙也给予杨业很高的评价: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2.主要过程
(1)澶州之战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
辽国皇帝辽圣宗与萧太后等率20万契丹精兵倾巢南犯,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黄河北岸。
紧急军情报进皇宫,宋真宗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询问对策。
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金陵;有大臣主张皇帝暂避成都。
只有新上任的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为今之计,只有御驾亲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
稍有退缩,人心瓦解,根基一动,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闻言,精神振奋:“朕当亲征决胜!”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御驾亲征,从京城开封出发,直驱澶州,迎击辽军。
当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时,遥望北岸的辽军营帐连绵不断,军容盛大,心生怯意,就不想再往北走了。
寇准大声道:“陛下不过河,则人心不安,这不是取胜之道啊。
”并示意殿前都指挥使继续前进。
当皇帝的御盖在城楼出现,大宋的黄龙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之时,北宋将士欢声雷动,辽兵则心生怯意。
这在《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和《东都事略•寇准传》都有记载:“帝遂渡河御北门城楼,召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
”“军民欢呼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不能成列。
”两军在澶州北城下激战数十日,辽军主帅被射死,士气大挫。
(2)澶渊之盟
在这种情况下,辽军提出议和。
宋真宗无心恋战,终于在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达成和议,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3.评价
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如宋神宗就认为“澶渊之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反而给辽国十几万岁币,加重百姓负担,深以为耻。
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以下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岁币“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
了解澶渊之盟的具
体背景。
从史料出发,对澶渊
之盟进行客观评价。
3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