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文素材湖南罗小军川端康成:没什么可说的沉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大特色。
当客人来时,一般人不管怎样也要找些不成不淡的话题。
川端康成则不然,他只是瞪大双眼盯着对方,半小时、一小时一言不发是家常便饭。
时间一长,客人只得起身告辞,而这时川端康成好像猛地醒过来了似的,开口道:“急什么呀!”然后双方又是长时间地沉默对坐。
川端康成打发采访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记者请他说点儿什么,他总是用“我没什么可说的”予以拒绝。
如果你要拍照,他倒是不拒绝,但一旦拍照结束,你再发问,他还是哼哼哈哈,从不认真回答。
等你觉得可能写不成稿子了,要告辞时,他却突然冒出一句:“你随便写吧!就当我说的。
”据说,一位年轻的女编辑来到他家向他约稿,川端康成又是长时间枯坐,一言不发。
女编辑感觉不对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川端康成还是不开尊口。
女编辑终于耐不住,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川端康成大吃一惊,开口问道:“怎么啦?”还有一次,川端康成应邀到神户演讲,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讨厌演讲,可又被请来了。
因为邀请者说只要露个脸儿就行,那我就展示脸喽!我现在开始在此静坐一小时,你们看个够吧!”说完便开始沉默,惊得听众目瞪口呆。
【素材解读】1.学会思考。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总能与美邂逅,写出“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之类佳句的大作家,在众人面前竟然如此沉默而笨拙。
其实这也不奇怪,他只是把所有精力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物上。
大智若愚,说的当是这种境界。
2.本色自我。
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我们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与众不同的是,像川端康成这样的大作家,无论在失败还是在成功面前,都能保持自我本色。
【名言链接】1.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2.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不会泯灭。
【适用话题】做自己、与众不同、生活的哲学、本色。
萧伯纳:享营世界的幽默大师英国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乔治·萧伯纳,一生完成了51个剧本。
因作品《圣女贞德》的巨大影响,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备受人们的尊崇。
在遇到误解与攻击时,他总能镇定自若地机智面对。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他应邀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人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停演吧!”观众们大吃一惊,用高声的抗议来回击这个人的挑衅。
谁知萧伯纳不但没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说着,他指了指场内的其他观众,“可惜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人,有什么用呢?”两句话,引起全场一阵笑声,紧接着是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
还有一次,萧伯纳在一家旧书店翻看削价处理的书时,看到了自己的一本剧作集,而且该书的扉页下方有他给朋友亲笔书写的“乔治·萧伯纳敬赠”。
他当即买下这本书,在题赠下写道“乔治·萧伯纳再次敬赠”,然后将书又寄给了那位朋友。
萧伯纳视死亡如同叶落归根一样自然。
他享年94岁,墓碑上风趣地写着:“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素材解读】1.宽容之美。
成功的人很多,但成功之后能够像萧伯纳这样宽容的人却很少。
无论是对待挑衅时的深深鞠躬,还是再赠友人作品时的诙谐,均显示出了令人钦敬的人格魅力。
2.淡然处世。
生活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时候,你刻意重视或是追求,带给你的反而是无尽的烦恼;你坦然地面对一切,美好或许会悄然而至。
【名言链接】1.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乔治·萧伯纳)2.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适用话题】语言的魅力、态度、微笑、礼节、淡然。
海明威:站着写作的文坛硬汉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这位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非常勤奋,每天早晨六点半,他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十二点半。
为了便于修改,他喜欢用铅笔写作。
有人说他最多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儿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
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
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别具一格。
他每天开始写作前,先要把前一天写的内容修改一遍。
全书写完后,还要从头到尾再修改一遍。
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再修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还得再修改一遍。
他认为[1] [2] 下一页高考满分作文结尾(一)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段的凄凉;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二)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
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
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
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四)当雏鹰尚嗷嗷待哺于巢穴之中,观望蓝天白云之时,它已有了梦想,那就是振翅九霄,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当骏马休憩于栅栏之中,昂首长嘶之时,它也已有了梦想,那就是奋蹄原野,驰骋天下。
高考满分作文结尾(五)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
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
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春节作文结尾春节习俗作文结尾作文结尾顶级示范内外兼收——课文素材运用举隅谭新阳备考作文时,同学们颇重视积累素材,但不少同学只一味地去积累课外素材,尤其是时新素材,把课文素材落在了一边。
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应引起考生的重视。
其实,课文素材是最经典的、也最能让阅卷老师感到亲切的素材,我们在积累课外素材的同时,千万不要冷落了课文素材的梳理和运用。
课文中许多富含哲理的话,可以梳理成自己写作中的观点,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个人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可以梳理成这样的观点——人生,不要老想走熟路,要敢于创新。
课文素材不仅可以梳理成观点句,还可以梳理成论证素材,如林庚的《说“木叶”》中杜甫化“木叶”为“落木”的例子。
以此为例:人生,不要老想走熟路,要敢于创新。
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沿着前人的创作之路,宁可冒险,化“木叶”为“落木”,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杜甫不弃传承、又不拘俗套的精神,给我们以震撼,他每一次创新的雷电都会震醒在黑暗摸索中前行的后人。
假如杜甫仍是一味沿着前人的路悠悠地走,写出“无边‘木叶’萧萧下”的诗句,如此熟路,何必冒险?但哪里能创造出这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呢?这也许就是杜甫“落木”诗意给我们的财富吧!另如张承志的《汉家寨》,“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这个句子可以提炼出很好的观点句:①坚守,是人性中最美的风景。
②坚守,要耐得住孤独寂寞。
③坚守,要能抵御住强大的诱惑。
《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例子,《庄周卖水》中庄子弃文经商的例子,可以梳理出来作为论证材料。
例:坚守,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要铸就这风景,一定得要耐住寂寞孤苦。
苏武,啮朔雪,食草实,杖节牧羊十九年,忍受着无边的寂寞与非人的折磨,正气凛然,坚守道义,始终不屈,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平平仄仄的韵律把苏武的气节拱上了苍穹,铸就了人生的迷人风景!然而,一向让人崇敬的庄子,一心向往化为蝴蝶的庄子,曾为文学殿堂大放异彩的庄子,却也经不住诱惑,再也坚守不住了,决定弃文经商养鱼,如是,他反复奔走在东海、河伯与濠梁之间,最终落得个与涸辙之鲋一样的悲惨处境,只能无奈地敲着空桶唱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岂不悲也?不仅是议论文可以从课本中梳理出素材来,记叙文也可以从课本中梳理素材,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雨伞走在巷子里的姑娘形象,宁静的意境与“巷子”外纷乱嘈杂情景的对比……由此,可以重新构思作文。
例如:烟雨江南赖晓芳天空的雨来得漫不经心。
绵绵地,还稍带些温热的气息,在早春时节里,让空气蔓延着潮湿的影迹。
这样的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江南古镇里,撑把纸伞行走在老街古巷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起赠我纸伞的店主曾对我说,这儿下的雨都是怅惋的,若有兴致,可撑着纸伞出外走走,定有另一番情趣。
当初这番话曾让我怦然心动,想这店主定是懂得欣赏老镇的,也定是眷恋这老镇的。
如今,倒真有机会去领略一番。
出门时,还是一大清早,路上行人无几,偶有推着小车沿街吆喝的小贩,摊牌上蒸腾的热气在雨中映得格外诱人。
也有人家已打开院门,早起的老人在打扫院子,也边唠着家常,抬头望而却步,有好几缕青烟袅袅升起。
沿着街,踩着斑驳的青石板,看着老镇的人们优哉游哉地开始新的一天,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似乎在适应老镇慵懒的韵律,感觉世界倏地就静了下来,一股难以名状的愉悦自心头升起。
慢慢地,才听清雨击打纸伞的声音,因这雨着实是绵,像是垂着丝儿落下来的,打在瓦楞上,青石上,屋顶上都听不清,仿佛无声地包容下来,虽轻盈,却仍能感觉到随雨落而引起的微震。
慢慢地,还能听见纸被击打而发出很细微的嗡鸣声,不急不缓,轻轻地,淡淡地,很柔和地奏响了雨的乐章。
渐渐地,感觉天地忽就笼上了一层淡青色,所有的事物都趋于静止,唯有雨的嗡鸣声,还在上演。
许是这嗡鸣声有特殊的魔力吧,我的心情瞬就转为宁静,让我倦于枯燥繁杂的心灵一下子得到释放,一下子就如同跌落在这静谧的清晨,没了烦躁,消了疲倦,滤了浮夸幸有这纸伞,有了雨在这层纸上柔和的跳跃,有了这让人心宁的嗡鸣声,心中那层遮住希望与活力的令人窒息的纸终于被缓缓撤去。
我会记得,这击打在一层纸上的老镇清晨的雨,干净,安祥,和睦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指北宋后期在苏轼提携下而知名于时的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苏轼作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同时也是苏轼最先将四人的名字并提,“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来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