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不良作用。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副作用。
中药的基本用药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升降浮沉。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滋味、气味、质地。
除用法外,均属药性理论的内容。
寒凉性药物的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一般来说,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功效。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
辛味的作用是发散、行气血。
辛味药的作用有发散、行气血。
用辛味药治感冒,是取其发散之功。
辛味药治气血阻滞之证是取其行气血之功。
血瘀阻滞之证多用辛味治疗。
气滞之证多用辛味治疗。
辛味药多用于表证、气血阻滞证。
甘味药一般具有的作用是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固涩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气虚血少之证多用甘味药治疗。
润下药的味多为甘。
酸味药的作用有收敛、固涩。
酸涩味药治遗尿、遗精,是取其固涩之功。
有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其味多是酸涩。
收涩药味多酸涩。
苦味药能燥、能泄。
苦味药的作用是燥湿,降泄、通泄、清泄。
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是取其通泄之功。
渗湿不是苦味药的作用。
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之证多用苦味药治疗。
咸味药的作用是软坚散结、泻下。
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软坚散结之功。
咸味药的作用有泻下、软坚散结。
淡味药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药性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
升浮类药物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除潜阳熄风外,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药性沉降的药物,其作用趋向是下行、向内。
解表不是沉降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炮制和配伍。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炮制、配伍。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胁痛、抽搐应选用归肝经的药物。
毒性是指毒性反应。
碱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有炮制规范严格、掌握服药方法、适当配伍、控制剂量。
除服法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炮制、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配伍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使其疗效增强的配伍关系称为相须。
黄芪与茯苓配伍,是运用药物“七情”的相使。
为了提高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相须、相使。
为提高药物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相须、相便。
黄芩配生姜属七情中的相畏。
相杀的含义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半夏与生姜同用,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相杀、相畏配伍。
生姜与半夏同用,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相畏、相杀。
大黄与芒硝同用,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相杀、相畏配伍。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在七情中称为相恶。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副作用,在七情中称为相反。
第七章用药禁忌用药禁忌的内容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在“十八反”中,半夏反乌头。
在中药“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在“十八反”中,除党参外,均反藜芦。
在“十八反”中,除巴豆外,均反甘草。
在“十八反”中,白芍反藜芦。
不宜同用的泻下药是巴豆、牵牛子。
在“十九畏”中,郁金畏丁香。
在“十九畏”中,川乌、草乌畏犀角。
在“十九畏”中,人参畏五灵脂。
第八章用药剂量与用法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是3~10克。
确定剂量的依据是病者年龄、病程长短、病势轻重、药物质地、质量、性味、方药配伍、剂型、用药目的。
老年人的气血衰弱,服用峻烈性药物量一般是适当低于成人。
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药量是用成人量的1/3。
小儿五、六岁以上通常用药量是用成人量的1/2。
孕妇忌用峻下逐水药。
除配伍方法外,均属中药用法的内容。
服药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服药时间、服药多少、服药冷热。
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入煎剂时宜先煎。
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入煎剂时宜后下。
欲用大黄攻下通便,入汤剂应该后下。
入煎剂宜后下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不宜久煎。
化湿药入煎剂应不宜久煎。
容易粘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的胶类药物,在煎煮时宜烊化。
内服旋覆花的用法是入煎剂宜布包煎。
内服皂荚的用法是多研末冲服。
内服竹沥的用法是冲服。
芒硝入复方的汤剂宜冲入药汁内。
雄黄内服的用法多是入丸散剂。
酒制大黄长于活血。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为减轻甘遂的毒性的常用方法是醋制。
欲增强大黄的止血作用,最宜炒炭。
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缓下剂宜睡前服。
各论第一章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属辛温。
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麻黄。
麻黄的功效是发汗平喘利水。
既能解表发汗,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麻黄、香薷。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麻黄、浮萍、香薷。
可用麻黄治疗的病证有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证、风水水肿、风寒痹证。
桂枝桂枝的性味是辛、甘,温。
既能发汗解肌,又能温通经脉的药物是桂枝。
治疗风寒表虚有汗者,宜与白芍同用的药物是桂枝。
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桂枝、白芍二药常配伍使用。
桂枝除用于风寒感冒外,还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及心悸。
紫苏紫苏的性味是辛,温。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
紫苏的功效是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患风寒感冒,咳嗽痰多和脾胃气滞,宜选用的药物是紫苏。
具行气之功的药物是紫苏、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是紫苏、砂仁、黄芩、苎麻根、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白术。
具行气安胎作用的药物是紫苏、砂仁。
生姜生姜的功效有发汗解表、解鱼蟹毒、温肺止咳。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及温肺止咳的药物是生姜。
生姜的功效是止呕。
既用于风寒感冒,又用于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的药物是生姜。
香薷既能解表发汗,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麻黄、香薷。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麻黄、浮萍、香薷。
患阴暑证,并见小便不利、水肿,最宜选用香薷。
可用香薷治疗的病证有阴暑证、水肿、脚气。
荆芥既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荆芥的功效是发表透疹,消疮止血。
荆芥的功效是炒炭止血。
药性和缓,且微温不烈,既用于风寒又用于风热,还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的药物是荆芥。
具有透疹作用,可用于麻疹不透的药物有荆芥、浮萍、葛根。
防风止呕不是防风的功效。
既能解表,又能止痉的药物是蝉蜕、防风。
防风治风湿痹痛,破伤风是取其胜湿止痛、止痉功效。
防风的功效有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具有止痛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的药物有羌活、藁本、细辛。
患风寒感冒,腰以上风寒湿痹,最宜选用的药物是羌活。
藁本患风寒感冒,巅顶头痛最宜选用藁本。
具有止痛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的药物有羌活、藁本、细辛。
白芷能治外感头痛及疮痈肿痛的药物是白芷。
具有宣通鼻窍功能的药物有白芷、苍耳子、辛夷。
患者见风湿痹痛,带下过多最宜选用白芷。
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宜选用白芷。
白芷的适应症是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带下过多、疮痈肿毒。
细辛细辛的功效是祛风散寒止痛。
细辛治疗阳虚外感、鼻渊、牙痛、痹痛及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是取其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祛风散寒功效。
温中止呕不是细辛的功效。
可用于阳虚外感及寒痰停饮、鼻渊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治鼻渊,又能治风湿痹痛的药物是细辛、苍耳子。
具有止痛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的药物有羌活、藁本、细辛。
苍耳子既能散风除湿,又能通窍止痛的药物是苍耳子。
能治鼻渊,又能治风湿痹痛的药物是苍耳子。
既能治鼻渊,又能治风湿痹痛的药物是细辛、苍耳子。
具有宣通鼻窍功能的药物有白芷、苍耳子、辛夷。
辛夷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宣通鼻窍的药物是辛夷。
具有宣通鼻窍功能的药物有白芷、苍耳子、辛夷。
辛夷适用于风寒头痛、鼻渊头痛。
发散风寒药薄荷解毒散肿不是薄荷的功效。
薄荷与柴胡的共同功效解表、疏肝。
薄荷与牛蒡子均能散风热、透疹、利咽。
患者症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胸闷胁痛最宜选用薄荷。
牛蒡子薄荷与牛蒡子均能散风热、透疹、利咽。
患儿麻疹不透,并见咽喉疼痛及大便秘结最宜选用牛蒡子。
清利头目不是牛蒡子的功效。
有利咽喉之功的药物有射干、山豆根、马勃、板蓝根、牛蒡子。
蝉蜕蝉蜕的功效是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止痉、明目退翳。
蝉蜕的功效是止痉。
蝉蜕除能疏风透疹,明目退翳外,并能止痒、止痉。
既能解表,又能止痉的药物是蝉蜕、防风。
蝉蜕、桑叶、菊花均能明目。
风热感冒,咽痛音哑,目赤肿痛最宜用蝉蜕。
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惊痛夜啼和破伤风的药物是蝉蜕。
桑叶桑叶的功效是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蝉蜕、桑叶、菊花均能明目。
桑叶和菊花共同的功效是疏风热和平肝明目。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平肝明目的药物是桑叶、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