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课题名称: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课题组长:罗伍庭a.职位主持人:罗伍庭发言人1:向帅发言人2:余健抄写员1:蒋奇作抄写员2:张晋恺调查员1:陈庄闽调查员2:杨林实践员1:唐鹏实践员2:徐铭b.分工每次活动通过抽签自由组合,完成任务。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上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写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制作调查问卷与统计。
第四阶段:访问手机公司有关人士,了解我市现今的手机辐射状况以及他们对手机辐射问题的实行的方案。
第五阶段:实地考察,了解我市目前的手机辐射状况和广大群总对手机辐射问题的看法以及治理该问题的建议。
第六阶段:整理资料,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最后成果,写结题报告。
得出结论:手机辐射的产生及特点:1.手机辐射的产生:手机之所以能够随时打电话,是因为它通过电磁波时刻与基站保持着联系.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就会向发射基站传输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都会或多或少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细胞,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广播信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红外线等都是电磁波,区别在于频率不同,所表现出的功效也不一样.广播,电视的电磁波信号能被收音机,电视机吸收,人体对它没有直接感觉,被称为非热效应.红外线能让人感觉发热,被称为热效应.而手机辐射的频率在广播,电视信号和红外线之间,它既有部分热效应,也有一部分非热效应.应该指出,手机信号频率在800~1800兆赫之间,手机辐射与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离辐射完全不同,仅是一种带能量的电磁波,有能量而无质量,不能在人体内产生电离化或辐射能,是非电离性辐射场.手机辐射的大小,在国际科学界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计量标准,就是所谓的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缩写)值.SAR值代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机体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即比吸收率,也称为电磁辐射测量值,单位为瓦/千克.SAR值越低,辐射被吸收的量越少.1990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了手机电磁辐射的衡量技术标准.1998年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也制定了类似的技术标准,标准中均采用SAR值来度量手机电磁辐射的大小.只不过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手机辐射控制上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规定手机辐射最大值为2.0瓦/千克,美国却把1.6瓦/千克(由于计算依据不同,相当于欧洲的1.0瓦/千克)定为安全标准.而目前欧洲通行的2.0瓦/千克的标准已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赞成和鼓励,也被国际电信联盟推荐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据近些年研究,国际上一般认为,手机辐射值在2.0瓦/千克以下时,其对人体的损害微乎其微;辐射值在1.0瓦/千克以下时,可以保证其对人体无害.为此,各国都在斟酌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我国制定中的《标准》就可能强制采用1.0瓦/千克的世界最严格标准.2.手机辐射的特点:当电磁辐射照射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吸收能量的多少,不仅与吸收机体的形状,大小和组织的含水量有关,还与电磁辐射的强度和频率等有关.含水量高的组织如大脑,皮肤,内脏器官,肌肉吸收电磁辐射能量较多;含水量低的组织如脂肪,骨骼吸收的能量较少;电磁辐射的频率越高,穿透力越小;频率越低,穿透组织越深.人体对射频—微波段的吸收分以下几个部分:次共振区:频率小于30MHz,人体对电磁辐射能量的吸收随频率的上升迅速升高.共振区:人体共振区的频率范围大约为30~300MHz,头部共振吸收频率高达400MHz.热点区:频率范围大约为400~3000MHz,由于局部共振,造成小范围发生显著的能量吸收.表面吸收:频率远大于3000MHz时,主要呈现体表吸收.手机辐射属于热点区域,辐射的情况比较复杂,难以客观准确给出结论.但测试发现,手机辐射有如下一些特点:a.天线内置式手机的电磁辐射均较低,仅为多数同类天线外置式手机的1/10.对天线内置式手机而言,以手机背面的电磁辐射最大,前面板虽也有辐射,但仅为背面的几分之一.天线外置式手机机体也有电磁辐射,但以天线周围的辐射为最大.b.手机辐射的大小与其工作时的功率有关.手机可以在多种功率等级中进行操作,工作时仅使用接驳网络所需的功率,因此,用户距离基站天线的位置越近,手机发出的功率就会越低,当信号只有一格时,手机信号的发射强度要比手机信号满格时大1000倍.需要指出,手机SAR值是在使用最高认可功率的情况下测得的,因而手机使用时,绝大部分时间发射功率都低于手机最大SAR值.c.手机辐射跟距离有关,随着与手机距离的增大,辐射呈指数级下降.测试表明,使用耳机时,头部所受辐射的SAR等级要比不使用耳机时低百倍以上.d.在手机建立呼叫(振铃或手机呼出等候接通)时段的电磁辐射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达到一个约为1/10的稳态值.e.手机辐射在人头部局部比吸收率最大,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变小;人头部内部的SAR 主要分布在手机所在的一面,另一面可忽略不计;人眼和大脑比吸收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手机距人体最近处,且局部变化很大,和全身平均SAR值差别也很大;手机距离人头1cm以内,超过安全限值,在2cm以外,未超安全限值,距离4cm时局部SAR已经很小了.手机辐射的危害从事40多年电磁辐射研究的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电磁专业委员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电磁兼容与防护研究室主任赵玉峰研究员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已成定论,现在世界各国的分歧在于手机在什么情况下并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人体健康.他指出:手机的电磁辐射可使人体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乏力等不适,造成植物神经机能紊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危害.他还指出:并非所有手机用户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环境,个人身体特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如辐射场强弱与反应强度成正比;作业环境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危害越大;女性和儿童对电磁辐射更敏感;每个人的体质和电磁敏感度也有差异等.因此,有人使用手机好几年也没有不良反应,但并不能说明手机对每个人都是安全的.事实上,在长期使用手机者中,已有人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耳部肿胀,面部出现红斑等症状.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对移动电话使用者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使用移动电话年限与使用者神经衰弱症候群某些症状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调查还表明,移动电话使用者每日使用手机时间与神经最快和最慢反应时间有关,手机使用时间越长神经反应越慢.手机功率越大,使用越频繁,对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就越大.我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手机辐射约有1/2被人体吸收,约1/4被大脑组织吸收.尽管目前对手机辐射的了解还很不全面,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却表明,手机辐射所带来的危害比预想的更为严重.综合大量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手机辐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长期频繁使用手机,会干扰人体的生理系统,出现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候群:易兴奋,易疲劳,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还可出现语言障碍,视力下降,平衡能力变差,并伴脱发,耳部红斑,眼皮酸痛等症状.第二,手机辐射可损伤脑组织细胞,诱发肿瘤.欧洲某防癌杂志发表的对1617名脑癌患者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期使用手机的人患脑癌的几率比不用手机的人高80%.瑞典对233名脑瘤愚者的调查发现,大脑侧部的脑瘤多发生在频繁使用手机的患者之中.该研究小组人员还发现类似于手机辐射的微波脉冲可引起老鼠脑部防卫机能丧失.鼠脑组织和人的脑组织类似,如果人脑的这些部位受损,可能出现早老性痴呆症.澳大利亚科学家法兰博士不久前在国际科学期刊《变异》上发表了一篇手机致癌研究论文,确认"手机辐射产生'热休克'蛋白质破坏细胞防御系统引发癌症".第三,引发眼部癌症,耳瘤,对睾丸生殖细胞造成损伤.2004年欧洲多国科学家证实,手机辐射会破坏实验室中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第四,研究认为发育成长中的儿童受害更大.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手机辐射会渗入一个5岁孩子大脑50%的区域,10岁孩子大脑30%的区域,对成年人只能渗入其耳廓周围的一块区域.由于孩子的颅骨薄,细胞组织稚嫩,辐射量大会影响智力和成年后的生育能力.第五,手机电磁辐射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要将手机挂在胸前.手机电磁辐射还会严重干扰心脏病患者身上的心脏起博器等医疗仪器的功能,重者可危及生命.佳木期大学物理学谢教授认为,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危害的争议,其实仅仅是量的讨论,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谢教授称,有此些媒体为了追求与众不同曾片面报道"打手机对健康无损",这是不负责任的.他解释说,手机对人体的危害可用"能量守恒定律"来理解.手机主要通过天线辐射微波,其本质是能量的传播,这些微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当它进入人体器官后,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它不会消灭,会把这些能量传递给人体器官,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而且由于手机使用时紧贴头部,发生的微波非常集中,反复长时间使用必将引起局部病变.据一些研究分析,手机辐射非热效应的能量危害可能更为严重,因为手机辐射的危害会不断积累,作为致癌因素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这些可能是电磁生物效应的"远后效应","后代效应"的根源.我们不希望人类在10年,15年之后因为手机辐射而改变了大脑组织或导致更多的病案产生.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谨慎地使用手机,认真做好防护.手机辐射的预防办法1.加强手机辐射的管理:a.完善管理制度,出台关于手机辐射限值的安全标准.在手机辐射的管理上,标准的缺失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手机辐射预防工作的最大难点.一位专家在谈到手机电磁辐射的国家标准时,有个形象的比喻:这个标准,是消费者放心使用手机的护身符,是防止国外电磁辐射超标手机进入中国市场的防护网,同时也是手机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我们热切期望国家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和卫生部门维护其本身的职能,尽快促使新标准的出台.同时要严格管理,俄罗斯近期曾回收某知名品牌手机并销毁,原因就是该手机辐射量超标.这样的事在国内很有必要进行.这是从源头上治理手机辐射污染的根本.b.构建安全健康的通信网络.主要是发射基站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置于安全位置.少建基站,或者干脆建得很密,把功率降下来.如500米一个基站和2公里一个基站相比,会降低功率到原来的16分之1,伤害会少得多.不在学校,幼儿园,人口稠密聚集地附近安装相关设备.对网络运行必须建立与完善检测措施,确保公众安全.c.要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强制检测和公布上市手机的辐射情况,并要求在使用说明书上准确标注辐射程度,特别是向用户及公众提供手机辐射的相关信息.让消费者和市场进行选择,促使手机生产技术的进步.欧美一些国家就应消费者的要求对手机辐射水平或吸收率(SAR)进行醒目标识,公布有关手机辐射程度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准确获知不同品牌手机的辐射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方便消费者选购.d.国家要大力研究和推广手机辐射防护知识,减少由于手机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辐射损害.如引导公众尽量使用固定座机打电话;需用手机时到信号较好的地方通话;长话短说(指每次通话不超过6分钟);尽量使用耳机接打电话;手机通话时取下金属框眼镜以消除金属框导致的电磁场增强效应;尽量将手机天线离开头部以降低头部电磁辐射的暴露水平;睡眠时不要将手机放置在枕边或身体重要器官附近;不在开车时打手机;手机不宜挂在胸前,腰间或装在裤兜;勿让儿童使用或玩手机,孕妇及病弱老人尽量少使用手机等.e.大力研究和采取降低手机辐射的措施.如手机天线加装金属反射器,手机贴辐射防护膜,将手机装入吸波辐射防护套中等,积极探寻既能保证通信质量又能减少手机对人体的辐射的技术措施.目前,利用纳米复合材料已研制出一种超薄防护膜,可有效吸收大部分由手机电话释放的辐射,大大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据报道,英国已生产出碳素布WaveZorb贴来防护手机辐射,只需将它罩住听筒,就可以阻挡微波进入耳道.而新近发明的采用吸波材料制成的辐射防护套,能吸收手机微波,将其转化为热能挥发,从而降低辐射值,从根源上大大降低了手机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对于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也起到了绿色环保作用.2.引导消费者科学使用手机在手机辐射的防护上,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规定和标准,我们必须学会科学使用手机.电磁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不易被感知,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民、全社会对电磁辐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防止污染.根据手机辐射的特点,尽量减少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在必须要较长时间通话时,应左右耳交替使用;在手机建立呼叫(振铃时或拨号呼出)时最好先将手机远离头部,以避免手机较大功率发射时对头部的辐射;经常使用手机及长时间通话者,宜使用耳机方式等.泰尔实验室试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耳机比使用手机头部受到的辐射要小100倍以上.另外应注意手机显示信号越弱的时候说明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此时手机的发射功率很大,应尽量不用或短时间使用.辐射效应与辐射防护有内在联系.目前,对于保护人体不受伤害的手机辐射值,尚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界限标准.消费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要尽量减少人体的暴露时间.平时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胡萝卜,海带,油菜,卷心菜及动物肝脏等,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增加机体抵抗电磁辐射污染的能力等.不过,必须指出,我们在使用手机时还必须走出一些明显的误区:误区之一:将手机装在口袋,挂在腰间或胸前.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手机若常挂在人体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发信号时产生的电磁波将辐射到人体内的精子或卵子,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者的生育机能.所以最好把手机放在一边,外出时最好放在提包里边.误区之二:拨完号就放在耳边听.其实手机信号刚接通时辐射最大,因为这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功率.所以,切记信号刚接通时的瞬间最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点的地方,几秒种后再通话.误区之三:认为手机天线做在机身内会增加辐射.其实这只是天线在手机上的位置变化,而天线材料,阻抗等没有发生变化.另外,辐射和手机大小尺寸也没有直接关系.误区之四:金属壳与塑料壳手机辐射不同.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塑料壳内部有一层金属涂层,用来与外界保持隔离,防止外界信号的干扰,同时也防止了高频信号的外泄.误区之五:3G手机(无论WCDMA,CDMA2000还是TD-SCDMA制式)都是基于CDMA,因此辐射会比2.5G手机低.对此,南京邮电大学电信专家酆教授认为,"恰恰相反,3G手机的辐射要比2.5G手机大!"他说,由于3G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是"支持高传输速率",纳入这一平台的手机,在高传输速率运作情况下输出功率较大,辐射的峰值显然必须跟着走高.同时他还指出,由于3G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应用和服务,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将比2.5G更长,对人体的辐射影响毫无疑问将比以前大.误区之七:CDMA手机辐射小.经过检测GSM手机和CDMA手机的SAR值大小基本相同.没有差别.泰尔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目前市场上使用的CDMA手机最高的SAR值有款是1.55W/kg,而GSM手机最高SAR值的款是1.49w/kg.最低SAR值的一款CDMA手机是1.07w/kg,而最低一款GSM手机是0.22w/kg.这一检测结果说明CDMA手机与GSM手机在辐射量值上处于同一水平,并不存在CDMA手机辐射低于GSM手机数十倍的情况.误区之八:穿防辐射服可防止辐射:而如果手机被放在防辐射服里面,待机的手机会拼命搜索信号,反而会释放出更多电磁波,甚至会达到现在手机的最大功率2瓦的辐射水平.反而会遭受更大的辐射危害.那些人应最容易受害:1、癫痫病患者手机在使用者大脑周围产生的电磁波,是空间电磁波的4至6倍,少数劣质手机更可能超出百倍,有诱发癫痫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