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天体类型
①②、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二、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相互③围绕④旋转的天体“集团”。

2.形成天体系统层次:⑤⑥⑦、行星系统。

三、太阳系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⑧、⑨⑩
2.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①、②③
四、地球
1.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④的宇宙环境中,⑤_条件稳定。

2.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保持着适宜的⑥ ;使⑦_ :得以存在。

(2)适中的⑧形成了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
1.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①
2.表面温度约为6000 K
二、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②的形式向外放射
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③反应。

3.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太阳大气层结构(由里向外)
④⑤、日冕层。

四、太阳活动
1.主要标志:光球层⑥、色球层⑦
2.活动周期:⑧年
3.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气候变化与⑨密切相关;
(2)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高空电离层,影响⑩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_,出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与昼夜更替
一、自转:
1.旋转中心: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① _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②_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1个③时间为④
4.速度
(1)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各地均为⑤ (2)线速度:⑥
最大,随纬度的升高而⑦两极点为⑧_
二、昼夜现象
1.地球是-一个既不⑨ _也不⑩的球体。

2.在同-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三、昼夜更替
1.昼夜半球分界线:①_
2.周期:1个 .(24小时)---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

第2课时: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时差
1.地方时
(1)成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刻。

(2)变化规律:同一纬度,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的时刻① _;经度每隔②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为③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3.区时
(1)各时区都以其④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⑤西⑥
二、地转偏向
1.原因:受地球自转惯性影响。

2.偏转规律(顺着运动物体的方向看)
(1)北半球:向偏;(2)赤道上无偏转;(3)南半球:向偏。

第3课时:地球的公转与黄赤交角的产生及意义
地球公转特征:
1.方向:自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时针;(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_ 时针。

2.轨道
A中(1)形状:近似正圆的⑤_轨道;(2)对地球的影响: 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 _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

3.周期:1恒星年为
4.速度
(1)近日点附近:速度较,远日点附近:速度较
5.黄赤交角
(1)概念: 平面与平面的交角;
(2)大小: (3)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第4课时: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_
2.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N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
最值;南半球达-年中最值。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_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4.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纬度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5.同一地点: 离当地越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二、昼夜长短变化
1.春、秋分日:全球昼夜
2.夏至日:北半球昼最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 _;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3.春分日一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 __。

秋分日
一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三、季节更替
1、四季的形成,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太阳辐射随
季节而变化。

.
2.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内最长,正午最大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3)春、秋季:冬、夏两季的
过渡季节。

3.气候四季(北温带)
(1)春季(3、4、5月),夏季(6、7、8月);(2)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4.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地壳
(1)概念:地表至之间厚度不一的部分。

分类: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5千米。

组成物质:由组成
4.地幔
(1)概念:莫霍面以下至 _千米深度的圈层
(2)分层.
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0干米深度,上部有-个 _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也幔:位于地面以下1000千米-2900千米范围内。

5.地核
(1)概念: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2)分层:外地核:呈内地核:形成一-个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组成:
a.干洁空气
N2: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 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 _作用。

O3 :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保护生命体
b,水汽
c,固体杂质
(2)垂直分层
a.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b.分层
对流层的成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_;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成分:有大量的O3。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_
高层大气的成分:空气呈离子状况。

特点:空气密度很小;存在_____能反射无线电波。

2.水圈
(1)主体:地球上的海洋。

(2)淡水的主体:存在于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的 .
(3)水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3.生物圈
(1)概念:由地球上所有 _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

范围;存在于下层,整个和上层。

(3)核心: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特征:不单独占有空间,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球圈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