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高考海淀区二模作文范文(一)2016.5【真题回放】(1)南开中学百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材料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春风化雨【一类上】所谓“教育”与“教学”的不同,就在于后者是政府与社会限定时长的年限知识传授,而前者,则是一趟从家庭、学校再到社会的漫长传承,一片温润的云朵,一遇春雨,便能化作润物无声的雨露,滋养心田。
而正如南开、北大所要求学生们“身清体正,自我提升”的“养成教育”那样,现代教育所最需要的便是这样的“养成”。
它需要耐心与时间,绝非一蹴而就。
无止境的机械学习不能激起人类内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对世界的好奇,而良好的品德辅以知识学习却可以使人们以谦卑之心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内心的博大,从而从内产生学习、了解世界的原动力。
而良好品德的培养又绝不仅仅依赖于父母的训斥与学校的思品课程,它是教育的目的与最终结果,而“养成”正是达到这个结果的方式。
在教育中设定好了基本的纲领与原则,它们将进行最上位的指引,如“正直、善良、诚实……”随后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渗入教育中。
从家长开始即做出表率,行为规范言语文明,让自身成为孩子能够学习的样本,让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喊叫、在博物馆不乱动展品不再只因为害怕训斥,或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变得乖巧安静。
而是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在这样耐心的养成中意识到自己的叫喊会打扰他人,让和谐的规则意识从小就融入血脉。
随即进入学校,“养成教育”还在继续,对于品格性情的培养将以老师传授的知识为载体,继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
在生物解剖课后,除去生物知识,他们应更加尊重、热爱自然而不是用学到的只是去滥意伤害动物;在与老师交谈后,得到的该是求同存异的思想碰撞而非恶意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口音,从生活中寻找低俗的乐趣。
这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教育者正确的引导与正直的三观,有赖于教育中一点一滴的养成,将好的观念揉碎在言语与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高贵的品性。
由此看来,将养成教育遍布生活,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我们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影响,这动力会促进每个人继续自我提升,而反过来,好的人格又会影响更多的人。
养成教育将是社会提升的契机,一如春风化雨,润物细而无声。
教育,从生活开始【一类上】每个人上学的经历中,恐怕都存在着一群对校服、对发型、甚至对指甲盖斤斤计较的老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生们的噩梦——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这么认真呢?殊不知,这样的“养成教育”看似细枝末节,实则是对一个人的培养中最为本质、最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塑造我们的外在形象,也打磨我们的精神品格。
“养成教育”从生活开始,首先给人一种将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的能力,是有所成就的基石。
南开中学百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连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也相当注重学生对于宿舍的自我管理,可见“外表”是养成教育跃不过的一关。
拥有良好的姿态和整洁的生活环境是一种能力,无论做什么事都至关重要。
最普遍的例子便是军人,对身体姿态、面容、内务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为什么呢?邋遢的士兵也能端起枪来打仗,这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却无法与团结一致、坚决果敢的形象联系起来,在实战中可能更会影响整个军队的行动。
各行各业也皆是如此,整洁的桌面、归类码放的文件是事半功倍的前提,而这种生活的状态少不了学生时期养成教育的熏陶。
立足于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全方位能力的养成。
很久以前,“高分低能”这个词就被大江南北所熟知,而这种只会攫取知识却缺乏生活能力的“人才”却愈发普遍。
而且,他们往往只能在一定的阶段内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在更换了学习坐标、学习环境之后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滑落为一个又一个“伤仲永”。
其原因就在于养成教育的缺乏,使得他们的心智与生活能力不被开发。
仪容仪表、管理生活的教育更像是一种责任感的教育,使人形成对于自我的责任感,对于家庭的责任感,进而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到自己的母亲时就感激地说,是她早早地培养了自己生活的能力,保证了自己在不断变换的生活环境下没有受到影响。
“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真正的大家极少有生活混乱的例子,而如果被那些例子“激励”而弃生活习惯于不顾,恐怕就会走向大家的反面。
很多学校重视学生的胸怀与眼界,着力于塑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本无错。
但如果舍弃填鸭教学的同时也摒弃了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就有失偏颇了。
从生活开始,成就人生。
教育入微,亦喜亦警【一类下】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正、肩平、胸宽、背直”,北京大学等高校喊出了学生宿舍“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口号。
从纯粹的知识教育到渗入生活细节的素质教育,这种“养成教育”模式的确令人可喜,也引人深思。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则新闻,成功考上名牌大学的某生由于自理能力过差,需要母亲随同上学处理生活琐事。
想到他半月不洗的衣袜、猪圈似的床铺书桌,以及书堆中留出的一隙“学习天地”,我可毫不吝啬地断言:这是学术上的“高个子”,生活上的“残废人”。
怪不得有学校站出来高举“养成教育”的大旗,决心改变当下中国学生普遍惨不忍睹的生活能力的短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后又一奋力开发的领域。
我们拍手击掌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学校开始代替父母履行“入微式”教育背后的原因呢?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八年的培育不算短,大学生能把“民族复兴”的口号喊得响当当,校方宿舍却只能无力的打出横幅,呼吁“自我管理”,为我们“高大全”的奋斗目标遮丑。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难道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吗?难道我们的舆论媒体上谴责着素质不足、文明形象败坏声音还不够响亮吗?难道微信圈上刷屏的养身之法,学做“完人”的消息数不够多吗?都不是,当然不是。
是我们抓紧“养成教育”的方式往往容易停留在“言”而不贯彻到“行”中,所以声音终究是声音,却不能深入到我们寄予厚望的后代的骨髓里。
在现今的中考、高考一决胜负的教育体制中,一味追求知识,追求学术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完善为人、进行心智而非手脚上的全面发展的措施,仍旧停留在口头上,试卷上,笔头上。
也许我们可以在作文中大刀阔府地畅谈“挺胸抬头”地做事,“勠力同心地筑建大家庭”,考试铃响,那些字句便减去一万分重量,竟成切磋考试技艺的谈资。
我们应当警醒,在“养成教育”的前进之路上,不该再是口号的盛行,口号的借鉴,而应该是我们重点考核、重点培养的品质的具体呈现。
这也许需要不只是某个学校、某个家庭的笃行,而应是方针制定者的思考与改变。
当然,制度归于制度,在制度下竭力改变现状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推崇。
南开中学和北大的作法再怎么变成诟病社会问题的跳板,也不应被质疑与批判埋没。
走上“养成教育”的前线,这些学校不便为我们提供了“入微式”教育落实的作法与效果,也为我们下定改变决心铺好了基石。
教育入微,这既令人可喜,也无不令人警醒。
只有“行胜于言”的笃定、“言渗于行”的决心,我们才能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光亮。
养成教育重在养“骨”【一类中】何为“养成教育”?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于教育和成长中对学生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滋养,并以此来使被教育者得到心灵上的成长。
曾在微信上看过这么一句话:美人在骨不在皮。
感触颇深。
我想,“养成教育”更重视的,也应是对“骨”的培养吧。
这里的“骨”指什么?绝不仅限于一种骨架、骨骼上的姿态,却不可没有它。
南开中学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这是在我看来养成教育中最基础的对姿态的培养。
都说学舞蹈的孩子有气质,不就是因为他们的脊梁笔直,看上去就十分自信吗?挺拔的姿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是自信,所传达给别人的是一种“我相信自己,也请您相信我”的良好讯息。
在这种良好姿态养成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养成一种自信的心态。
所以可见,“自信”于此处是双向的,而益处也是双向的。
养“骨”不限于此,更多的或许是一种“风骨”的养成。
“风骨”这个词或许有些概念化,细究下来,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精神的散发。
“养成教育”的重点终究是在“教育”上,使学生的内在得以提升。
北京大学以宿舍作为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其所追求的“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就是一种对集体的社会意识的培养。
而于其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心中也会长存着这样一种精神。
这种“风骨”的养成或许更困难,却也更容易。
它就存在于潜移默化之中。
或许是每天看两眼的《唐宋三百首》,或许是每一次无闻地帮助打扫卫生,或许是尽自己所能地伸出的援手……“养成”毕竟还是先养后“成”啊。
不论是挺拔的外在姿态,还是内在风骨的散发,都是以“养成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的教育与期许。
“养成教育”重在养“骨”,但最终目的,仍是“成人”。
“养成教育”助力人才发展【一类下】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等中高等院校对学生行为习惯、自主意识的培养中不难看出,“养成教育”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我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教育、人才的发展少不了“养成教育”作为基石。
国家急需发展与创造,国家人才便是源动力所在,我认为,“养成教育”为发展人才奠定了基础。
“人才”乃社会的新一代智慧、体力劳动者,他们需要高超的技能和一颗为国效力之心。
学校,是他人汲取知识建立人格之地。
如果一个人,连站行走姿、自主自立都不会的话,他即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如何走入社会与人交流,有更大成就呢?就如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了解的人应知道,案件主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方式是悲剧酿成的原因。
同为高材生的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意识,最终使人才“陨落”。
人才的发展需要长期积淀,“养成教育”更要从小开始。
其实,无论是站行走姿还是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等意识都不应该到大学才开始培养。
现在,在中国尤其是发达城市,中小学生大声喧哗随心所欲之姿态十分常见,这就是明显的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之意识。
中国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十分缺乏。
老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在于“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读)”更多的则是引领学生养成应有的好习惯,使学生在为人与处事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孩子在家受到家长们无尽的蔽(庇)护,若在学校也没有“养成”的机会,将很难走向社会,更不必说成为国家之栋梁了。
所以说,“养成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
人人都明白“养成教育”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但想要实践,绝不能仅仅是空谈。
近些年,中国开始崇尚西方的“快乐教育”(,)大喊“减负”之政策。
然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正是在“快乐”中进行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与意志。
有了良好的自主意识与行为习惯才有机会发展为国家人才。
“养成教育”听起来飘渺,却必须真抓实干,从课程与学校的规章上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