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前研一的访谈录

大前研一的访谈录

大前研一∶唯有整合者,才能成为解答者(商業周刊)今年二月三日,美国上市不到六个月的Google市值冲到五百六十亿美元〈约合新台币一兆八千亿元〉,超过通用汽车及美铝公司(Alcoa)的市值总和。

同月份在东京,提供手机上网拍卖服务的DeNA挂牌上市,三十世代的女总裁南场智子创造十亿日圆〈约合新台币三亿九千万元〉的市值。

这两个新挂牌公司,都是新经济世代拓荒者。

他们成功洞悉、切入新时代的需求。

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五大管理大师”的大前研一说:新经济这块看不见的大陆,企业人需要的,就是具有逻辑思考的头脑回路。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教授李吉仁形容,这是一套找出根本要因的方式。

微软发明视窗软体、戈巴契夫带领苏联解体后不过二十年,全球化和网路村推促全球经济产生巨变,新富豪出现。

淘儿音乐城一夕被苹果电脑的iPod打败,Google和eBay迅速窜起,创造千亿元市值。

这是继发现美洲新大陆五百多年以来,首度出现重要性相当的变革。

大前研一认为新经济面貌尚未成形,因此现在没有专家。

如何在这个没有专家的经济转折点求生、甚至胜出的方式,这就是你的乱世英雄成功术。

摒弃传统框架,无限扩张身上的感应器,去感受当下流行现象的原因,去善用逻辑思考方式,帮助你看穿表象、洞悉趋势背后的动力。

过去,大前研一在全球最大的麦肯锡顾问表现优异,一直担任到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职位。

“我就是应用根据逻辑思考所产生解决问题的know-how,来面对企业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所有难题,为企业导出所有的解答。

”从麦肯锡时代到现在,大前研一以经营管理顾问身分处理的案子多达数千件。

这本新作集结大前研一每小时收费五万美金的经验分享,也是他三十年经营管理顾问的心得。

《商业周刊》特别在大前研一的中文新书上市前飞抵东京,与大前研一面对面细谈这个抽象的逻辑概念,以及最重要的三大未来趋势。

以下是专访内容精彩纪要:微软视窗衍生出新经济大陆《商业周刊》问〈以下简称问〉:在这次的新书中,你提到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与以往大不同。

这个转变主要是怎样引起的?大前研一答〈以下简称答〉:这种变化,这就是一九八五年进入微软视窗时代后,快速、看不见的经济大陆就开始出现了;这就像五百多年前发现美洲新大陆一般的重要。

这会演变成怎么样?得等一到两个世纪才会看到,我想这对很多人来说,都会是充满冒险的探索。

传统凯因斯经济学相比,这就是新经济,充满电子讯息〈cyber〉和网路入口〈portal〉的经济。

五年前的知识传承是按年龄老、中、青的垂直传承,但现在在网路平台上,是水平式的延伸。

他们就连买机票的方式,都和我们以前不同。

所以,你在学校学的,最好都得全部消除、净空。

我不是要混淆别人,说没有标准答案或程序。

但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经济,一个正在改变的形态,很难懂,但你得去挖掘它的真貌。

问:你如何形容这是个怎样的世界?答:日文称呼老师为先生,意思是你比我早出生,但你就知道得比我多吗?现在,二十一世纪,我的儿子在网路、电脑的使用上比我更厉害,因此我虽然是某方面的老师,但在电脑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

像我在大学,班上十个学生之中,就有七个是网路商务方面的业者,这个部分,我就把他们当谘询对象。

这个景象和以前是大不相同的。

现在时代变迁快速,甚至很多人看到了新世代的商机,不及等待学校毕业,就跳进行业里掌握商机,他们都很成功。

这是很多老年人需要知道的。

像现在有个词汇叫做你Google了没?这个意思是指有没有先在网路上研读或找过资料?这个在一九九八年时,还没有人知道这叫做什么。

但现在这已经是大家认同的一种说法。

问:可以先举个新经济的成功实例吗?答:我以前雇用一个女性员工南场智子,她在大学时代时为我工作,我就教她要善用这一套逻辑思考的方式。

她就是典型例子。

她看到网路上拍卖很热门,就自己观察、推敲出利用手机连线拍卖的商机。

她的公司DeNA今年二月份在日本兴柜市场〈Mother's〉挂牌上市,市值十亿日圆〈约合新台币三亿九千万元〉。

十亿日圆市值就这样子出现,这就是二十一世纪新经济风貌的特色,只要你能洞悉商机。

〈编按:该公司一九九九年三月成立,员工一百二十五人,资本额十八亿日币。

属日本网路内容服务业。

〉好奇心学会如何思考的钥匙问:洞悉,就是你在书中提到的思考逻辑力?这是容易学的吗?答:这很容易。

我在书中做的一件事,就是叫人暂停片刻,回应我在书中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读。

这是读者在阅读之外,可以自行在家不断自我练习的部分。

而且据我了解,这也是这本书在日本热卖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你提到这套逻辑思考是你能胜出的主因,相信人们会愿意倾其所有来换取你这项核心能耐。

若这套方式是易学的,那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吗?答: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我有很多学生,我也教导他们这种问题解决的方式,他们其中许多人在学成离开后,都自行创业。

我在日本成立的学校,有四千个学员已经毕业,并有六百间公司随之成立。

部分公司甚至在东京证交所挂牌上市。

这套方式帮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更能了解产业、商业的本质,以及人类的本质。

所以重点不是你愿意花多少钱去获取这样的能力,而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在这个单一事件〈深思〉上。

你发展自己的思考逻辑模式有多深入?因此,我的角色是担任催化剂〈catalyst〉,最后得看学生的资质而定,看他能从中吸收多少?问:吸收多少跟聪明才智有没有关系?答:聪明……我想是跟态度有关。

你是否愿意学习?你是不是有好奇心?是不是有敏锐而细腻的心智?别人说的话,你是不是一下子就全盘接受?你是否会暂停一分钟,去思考为什么?例如说,为什么人们要用手机?为什么要用手机上附的数位相机照相,而不使用真正的数位相机?你该如何去看穿这样的现象,找出背后的动力?例如,我叫学生去做的其中一件事是,不仅观察社会的现象,还得找出这个现象背后的趋动力,倒底有没有基本面的支撑。

利用这个来评断未来这个趋势是不是会持续或改变。

因此由了解这个现象的训练来看你有没有收获?能不能看穿肤浅的表象,去真正掌握这个现象。

所以,我想重要的是,这种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学校最糟的学习机构问:这个基本态度在现今生活不彰的原因?答:学校是最糟的学习机构!因为传统上,日本的学校或类似的其他地方,都倾向于教育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或者是当局要他们传授的制式、标准化的内容。

这是很糟的,因为人们要学的,是个自行发展的模式和能力。

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就很可能对于当局帮他准备的,这种一体适用的制式内容或分类方式,根本就无法吸收,也可能是还没准备好。

事实上,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程序应该就像学习音乐、学习运动般。

一个学小提琴的学生,可以在上专门学校后,再自行找名师指点,而成为天才型小提琴家;而一个有三、四年上网网龄的学生呢,可以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断在网路上找到不同的资讯并成就某些事。

但同时,也会有些人在网路上不断浏览不同的色情网站,浪费生命。

其实小孩子各自有一套不同的学习方式。

我很反对现行僵化的学习方式,还在沿用上一个世纪流传下来的僵化课程、僵化制度、僵化机构来教导学生。

却全然不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可能已经像南极、北极般的不同了。

渴求对的答案其实是一种病态问:我要如何知道自己的逻辑有没有推出对的答案?答:依据个人,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同。

随着地点、世代、国家会有变化。

如果你找到的那个答案适合你的需求,也符合执行能力,那就没有所谓的“一个难关、一个解决方案;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这种事。

太多人问我“这是不是对的解决方式?”我根本不在乎〈I couldn't care less!〉你只能在完全执行后才知道,但当你不断练习后,对的机率就会较高。

就像台海两岸的状态,没有人知道两岸间绝对最好的关系该是什么,对吧?同样的,生意上也是如此,什么是最佳的公司与客户关系?这还得看你公司的能力如何,得到的答案也很不一样。

以我认为,你可以有个人意见,我再次重复,你可以用个人意见说“这是个对的解决方式”,但没有人能说“这是对的答案”。

所以,这很奇怪,当人们被传统的学者、老师围绕的时候,总是要知道对的答案,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疾病。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逻辑思考?背后有没有一个核心的要素?答:如果你能在绘画、音乐方面拥有洞悉力,就像你能去了解、去洞悉现代经济的变化,包括了解管理理论一样,它都跟学习艺术很像,重点在于你有洞悉力。

因为你感受到了管理,因为你感受到了客户,你知道他们的基本需求,他们要的是什么。

你得额外扩张你的感应器,来完全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竞争的面向等等。

所以我说,二十一世纪,感受比知识更重要。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知识在二十一世纪变得很廉价。

当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去了解、去背诵知识的碎片时,其实全日本八岁到十八岁学生去上课学的这一套制式内容,都可以浓缩在一片五块钱的光碟片。

更何况现在网路搜寻引擎这么发达?所以真正的是,面对困难时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才是这本书的目的。

就是教你去如何解决问题。

我并不是教你找到答案,而是教你如何逐步找出解决的方式。

我不要给你答案。

演练千遍,思考会融入你的基因问:那么,如何评估成效?答:你是唯一可以产生解答的人。

这个答案,可能是好的,如果你同时也具备好的执行力时。

呃,因此,我的目的并不是给你“一组套装的解决方案”,而是建议你去深度思考,去养成习惯。

到你自行演练了一千次,也许两千次后,它甚至会成为你的基因的一部分,你就会养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习惯,去对自己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你不会总是对,但我不会去预期说这是对的或错的,因为你不会知道。

也许一千次之中,只会对个两次或三次,这也没什么。

就像你演奏音乐时,你不会觉得自己那是“对的”音乐,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对特定人、特定对象和场合所做出你的诠释。

就是这种诠释。

我甚至不担心这是不是对的,但那是当下我能做出的最佳方式,以我对环境的诠释和感受,在TPO〈时间、地方、场合〉三个要素下,所达到的最佳结果。

大前研一网路世代三大预言问:看不见的新经济,书中你提出了一个观察网路世代的大前预言。

但对未来,能否请你为我们归纳出未来的三个预言?答:我的大前预言是说,一、未来大家都会变得很像,至少八亿人口的行为会很像。

因为他们每天上网接收相似的资讯,他们解决问题方式相近,因此未来,文化传承不会是各国、各民族垂直的传承,而是跨国的水平式文化。

二、国际性成功未来。

一个境内、区域性的成功,像是小镇洗衣店,已经不算成功了,而且这在未来五到十年会持续发生。

现在这批随网路成长的族群,在工作上赚钱后会有更高的消费和购买力,而他们水平式在网路上购买的行为,将让企业更难避免跨国竞争力。

三、政府的力量将式微企业越加全球化后,个别政府的限制与国力将被限制。

问:第二和第三项预言,可否举个实例?答:像美国内衣品牌维多莉亚的秘密,就透过邮寄大量卖向日本市场,创造一亿美元〈约合新台币三十一亿元〉的商机,而这个品牌根本不用在日本设点或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