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为培养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人员所设置的具有实战性质的专业核心课,其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仓储与配送管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了解完整的仓储与配送流程,学会对仓储与配送的业务流程操作以及管理,实现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相关岗位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仓储与配送管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时,掌握能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配送管理部门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合作或独立地进行货物商品方面的收发货、出入库、集拼和分拨、盘点与保管、配送业务等工作。
最终养成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
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部门职业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仓储的作用,仓储在物流中的低位,理解仓储的功能;
(2)了解仓库及其结构,掌握仓库的布局,了解仓库的基本设施,用途和适用原则;具有仓储经营的理念,掌握基本经
营方法,了解仓储可开发的经营项目;
(3)了解仓储商务的内容,明确仓储上午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仓储的合同业务和当事人的责任划分,掌握仓单的签发、
功能及仓单业务;
(4)掌握仓库保管的入库、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搬运等整个作业过程,熟悉仓库保管的操作方法、作业要求、管理方式和要求,以及所需办理的手续;
(5)了解仓储所能开展流通加工的项目,掌握库存的含义和分类,了解仓库的功能及库存合理化的内容,掌握库存控制
的方法,熟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6)了解商品养护的方法,了解仓储配送的安全问题,掌握仓储配送中商品的养护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7)掌握配送的基本概念及配送业务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低位,了解配送的要素和配送作业组织模式,能够对配
送业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8)了解配送作业环节,熟悉配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流程,重点掌握配送中的订单处理、拣选作业、补货作业、配货
作业、送货作业等
(9)了解配送组织工作的内容、方法与模式,重点掌握配送线路设计的方法,配送服务于配送成本的关系,配送线路的
确定于配送车辆的安排等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吃苦耐劳品质;
(2)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关单据的生成与填写;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实际操练能力,仓库保管作业的保管、仓储物的分类、库存控制的方法、仓库安全和质量管理、配送线路的相关设计的能力,切实结合实际,以社会需求作为教学出发点,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
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通过市场研究发现,仓储和配送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基本是相差不多。
仓储主要的业务基本是由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三大部分。
配送主要的业务基本由配送中心作业和配送作业两大部分组成。
四、内容标准与考核实施
1、教学情境及学时分配
⑴学习领域:仓储与配送管理
⑵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1 仓储和仓储管理的基本认识
学习情境2 认识仓储设施与设备
学习情境3 仓储作业过程的控制
学习情境4 配送与配送管理的基本认识
学习情境5 认识配送中心
学习情境6 配送作业管理
学习情境7 配送运输组织环节
2、考核实施(项目考核)
五、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建议
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为学服务。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相长”的原则。
突破以往“填
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该课程运用了讲授法、案例讨论法、视频资料观摩法、体验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方法。
比较特色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1)体验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仓储与配送情景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项目教学法
设计了7个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2.教材编写或选用建议
(1)《物流仓储与配送》,背景交通大学出版社,马毅、张虎臣主编。
(2)《仓储管理实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黄静主编。
(3)《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周盛世主编。
(4)《物流仓储管理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薛威主编。
3.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参: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分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陈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及分析》,祖嘉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王永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要求经常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强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不断完善教师科研和教学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教学条件
1、.软硬件条件
设备、场地:多媒体课室,相应的影视音像资料、畅想物流系统。
5.师资条件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物流理论功底,善于学习和掌握物流仓储与配送部分的最新成果,充分了解当前的物流现状、仓储、配送现状,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结合社会教学的意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的先进理念。
七、课程评价
1.考核原则
(1)评、考结合,以评为主原则。
(2)伴随教学过程的动态考评原则。
(3)“五结合”原则,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
(1)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四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20%,30%、40%,形成了全程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充分
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2)本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具体见下表
操作能力(50
分)(班主任)、学
生
八、附录
1、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和主题分类,自编实训指导书。
教师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时数和研究特长,在设定主题中有所侧重。
2、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主题安排项目设置,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观察、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布置主题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
要求把项目作业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稿作为作业上交。
每堂课前组织一至二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准备课前讨论发言的小组要求把讨论内容写成书面稿,在课前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分组一般由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划分,每一个活动或者课题要求小组不同成员轮流担任课题负责人,并进行分工,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