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蓊(wěng)郁按捺(nà)罗布泊(bó)铩(shā)羽而归B.横槊(suò)脊(jǐ)梁涮(shuàn)羊肉战战兢兢(jīn)C.嗥(háo)叫月晕(yùn)黑魆魆(xū)一场(chǎng)大战D.窈(yǎo)窕召(zhào)唤怯(qiè)生生锲(qiè)而不舍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

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憾的。

B.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C.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D.几乎在所有的文化里,狼都是邪恶、凶狠的动物,那些回荡在山谷间的深沉而骄傲的狼的叫声,足以使人毛骨耸然。

3.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B.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白脸的角色。

C.说到台湾,身边友人提及的大多是阿里山、日月潭、台北故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我却更愿意从细小处去感受这个岛屿的风俗与人情。

D.多瑙河滋润了布达佩斯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于是这里也成了游客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我们的乡村,似珍珠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色之中,可以堪称是一幅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国庆长假期间,为了确保将旅客送达目的地,我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的200多辆汽车、300多名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⑤①④③②B.⑥⑤①②④③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③④⑥⑤6.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

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

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镜头]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8.阅读下段文字,用一个单句为“光纤通信”下一个简练、准确的定义。

(不超过25个字)(3分)一提起光通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烽火台。

的确,现代光通信,就是利用光学及光电学的现代技术改造古代通信的结果。

六十年代初的通信还与烽火台的通信极为相似;光在空中传输,利用光的通断或强弱,将一地的信号传到另一地。

但是,空中的薄雾,战场的烟尘,都可以阻断这种光通信。

为此,人们转而研究用光导纤维来传递光信号。

这种通信方式就叫做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所采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是电光转换及光电转换技术。

半导体制成的发光器件被接通电流后,经过能量转换会辐射出光波。

电信号于是变成了光信号。

发光器件的发光面极小,这样可使光束易于有效地输进与它相连的光纤中。

接收端的半导体光电器件接收了从光纤传来的光信号,经过能量转换而产生与光信号相应的光电流,光信号于是又变成了电信号。

定义: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9分)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

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的“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

“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

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

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

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

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

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

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

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

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9.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10.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A.人类应顺从自然B.真理是整体的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D.让真理向人类敞开11.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

(3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8分)灯火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

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