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陕西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及顶层设计框架二〇一三年二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现状 (4)(一)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4)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4)2. 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4)3. 信息化服务运行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5)(二)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5)二需求分析 (6)(一)政府涉农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 (6)(二)现代农业生产对信息化的需求 (7)(三)农产品溯源及销售对信息化的需求 (7)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目标 (8)四总体设计 (10)(一)总体架构 (10)(二)涉农业务梳理 (11)(三)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13)1. 三级管理,五级服务体系 (14)2. 基层信息服务模式 (14)3. 运维支撑服务 (15)(四)技术架构 (15)五主要任务 (16)(一)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6)1. 基础网络设施 (16)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17)3. 专业信息服务站 (17)(二)加强涉农公共资源建设和共享 (17)(三)按职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 (17)(四)形成公益加市场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20)1. 政府提供有效管理和公益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0)2. 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拓展信息化服务方式 (20)3. 农村用户享受信息普遍服务 (20)前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力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涉农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一发展现状(一)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效。

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截至2011年,光缆线路已覆盖所有乡镇,100%乡镇、73%的行政村通宽带,100%行政村通电话,全省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4%,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城区及大部分乡镇;农村宽带用户数量高速增长,已发展至70万余户;完成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2. 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全省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即“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

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信息入村,形成27914个农村信息服务站为终端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完成了金农工程一期建设,建成了“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104个县级农业信息网和17个省级农业专业网。

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办公室建成30118个远程教育基层终端接收站点及远程教学资源库等;省科技厅建有12396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星火远程科技教育网;省文化厅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有14.8 TB的文化信息资源,播放站点覆盖所有行政村;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全省农村2万多所学校;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计生委、省气象局等厅局分别建成一批卓有成效的业务管理和专业服务应用系统及数据库。

3. 信息化服务运行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各涉农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各市县设有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大部分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行政村设有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

各类信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渠道实现快速、准确地上下传递。

探索形成“白河模式”、“大荔模式”等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社会企业的“农信通”、“信息田园”、“电子农务”等信息服务平台,平均年服务人数400余万。

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运行和管理体系。

(二)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 网络覆盖率、用户带宽、终端有效使用率还比较低,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落后,未很好地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2. 各涉农部门对自有专业信息资源实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不畅、缺乏共享。

3.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投入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4. 限于经济、社会等条件约束,面向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不足。

二需求分析通过广泛调研和综合分析,在涉农管理及服务、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对信息化有以下需求。

(一)政府涉农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目前,为实现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目标,各级政府和部门纷纷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明显。

需要提高政府的信息采集能力,建立和共享多类型信息采集终端网络和跨部门的信息采集人员队伍;需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资源存储、加工和分析过程中,集中发挥政府部门优势,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专业开发;需要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超越部门间的分隔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多用途、多用户的综合利用;需要提高信息的传播能力,共享统一网络线路资源和建立统一网络服务窗口。

(二)现代农业生产对信息化的需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密不可分。

需根据我省地区环境和适应种植作物品种,建立地区性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公共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等;建立农业专家远程诊断与指导系统,提高农业专家的支持服务效率,提高农业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建立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收集、整理、分析农业生产动态信息,为指导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农产品溯源及销售对信息化的需求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大公共问题。

为提升陕西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形成陕西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需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全程追溯,即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等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追溯管理。

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需建立权威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结合电子支付、信息技术等手段,提供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意见征询等网上交易和管理全程服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交易安全。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目标、规范运作为原则,加快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营造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实现我省农村10M宽带入户、偏远山村4M 宽带入户。

全省各乡镇分别建成2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1个专业信息服务示范站;充分发挥运营商的信息传播渠道优势,70%以上的涉农信息可通过个人终端获取。

建成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融合涉农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实现部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按职能开发各类涉农业务系统,并集中部署到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31个重点示范镇“数字化城镇”。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生活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建设陕西“感知农业”体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示范园(区)。

建立起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公益加市场的信息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对农村、一卡对农村”,初步达到“知农、为农、应农”信息化发展目标。

第一期目标:(2013年)启动农业农村基础信息库、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完成15个重点示范镇“数字化城镇”建设;梳理各有关涉农厅局业务资源,启动一批业务系统建设;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规范。

第二期目标:(2014—2015年)完成农业农村基础信息库、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站的建设,实现各涉农部门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完成剩余重点示范镇“数字化城镇”建设;完成“一网对农村”和“一站对农村”建设;完成10个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1000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500个专业信息服务示范站;与通信运营商共同建设多种信息推送渠道;各有关厅局完成1~3个涉农业务系统;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一卡对农村”示范点建设。

第三期目标:(2016—2017年)实现我省农村10M宽带入户、偏远山村4M宽带入户;完成20个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2000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1000个专业信息服务示范站;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对农村、一卡对农村”,一网覆盖率达到100%,一站覆盖率达到100%,一卡覆盖率达到50%;建立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公益加四总体设计(一)总体架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中涉及的业务部门,包括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环境保护厅、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省气象局等。

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基于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各涉农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立涉农业务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体系,完成涉农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农业农村基础信息库;配合数据采集系统完成数据内容的完整采集,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对各涉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网对农村服务、一卡对农村服务、一站对农村服务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设计的总体架构。

一站对农村图1 农业农村信息化设计总体架构图(二)涉农业务梳理通过梳理各厅局现有业务,形成以下涉农业务信息资源表。

表1 涉农业务信息表(三)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利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机房资源、网络资源、数据灾备资源、安全保障资源、运维服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六大基础资源的共享,促进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1. 三级管理,五级服务体系“三级管理,五级服务”的全省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级管理,五级服务示意图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农业厅牵头实施,其他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县级农业部门区域协调推进,以此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

基于三级管理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省、市、县、镇、村五级各类用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

2. 基层信息服务模式推广、扩充“白河模式”和“大荔模式”,将其有机结合,并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云平台的先进理念,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系统资源等共享。

如图3所示:图3涉农信息服务示意图3. 运维支撑服务将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部署到省、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及县级统一平台,依托省、市、县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统一运维和监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