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

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


前言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 地节约资源(节能、节、节水、节材)、保 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 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针对给排水专业而言,实现绿色设计目标 主要是节水和节能。设计中应根据《绿色建 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要求采取相 应的技术措施。
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吴常军 二零一四年十月
背景资料

一、皖政办〔2013〕37号文件《安徽省绿色 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以上 ,创建100个绿 色建筑示范项目和10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到2015 年末,全省2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其中,合 肥市达到30%。到2017年末,全省3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 设计建造。 重点任务:推动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公共机构建筑 和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单体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 型公共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各地保障性住房按绿色建 筑标准建设,自2014年起,合肥市保障性住房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 计、建造。积极引导房地产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绿色住宅小 区建设。
一、绿色建筑评价用水定额取值
目前许多绿建咨询单位申报的绿色建筑项目,计算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时,用水定额大多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简称 “建规”)选取。“建规”中的用水定额取值范围较大,并未按地域、 城市规模提出具体要求。实际工程设计中,为保证水量、水压、贮水构 筑物容积等能够满足各种最不利情况,通常选取定额中较大值。因此, “建规”中的用水定额适用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但难以准确反映实际用 水情况。“建规”中只给出了最大日用水量定额,而绿色建筑非传统水 源利用率需按平均日用水量计算年用水量。
一、绿色建筑评价用水定额取值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简称“节标”)中平均日 生活用水定额以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和深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 所提供的平均日用水定额为依据,参照“建规”与《室外给水排水设计 规范》(GB50013-2006)中相关用水定额条款的编制内容与分类进行编 制,并按人口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类,又按地区划分 为一区、二 区、三区。公共建筑平均日节水用水定额以“建规”表 3.1.10 中的宿舍、旅馆和公共建筑生活用水定额为基准,乘以 0.8~0.9 的使用节水器具后的折减系数作为相应各类建筑的平均日生活用水节水 用水定额。同时,“节标”给出了住宅和宿舍、旅馆等公共建筑年 节水 用水量的计算公式。 “节标”以近年来实测用水数据为基础,考虑了节水型卫生器具的推广 后对用水量的影响,并按地域和城市规模进行了详细划分,给出了平均 日生活节水用水定额。因此,按照“节标”计算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生 活用水量。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GB50364-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七、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依据项目所在地区的年太阳辐照量、年日 照时数和用户需求、安装条件、技术经济性等,确定太阳能系统的应用 技术类型、形式。并应符合《民用建筑太阳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GB50364中有关系统设计的要求。 在进行可再生能源贡献率计算时,应考虑太阳能保证率的因素。
The End Thank You
三、绿色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量的计算
2. 雨水利用量的计算 逐月可利用雨水总量按下式进行算: Wy = (0.6 ~ 0.7) ×W 式中:Wy ——月用雨水量(m3); 0.6 ~ 0.7——除去不能形成径流的降雨、弃流雨水等外的可回用系数
四、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是指再生水、雨水、 海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自 来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杂用水的水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 比,即: R = Wa/Qa ×100% 式中:R--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Wa--年总用水量,包括自来水用量和非传统水源用量; Qa--非传统水源年使用量。
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中,给排水专业应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中的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要求,结合绿色建筑星级目标,采取相 应的节水节能措施,并应进行绿色设计的成本增量分析。充分利用环境自然 资源,在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营造一种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型 建筑。
参考文献
五、节水措施
1.采取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2)选用密封性能高、零泄露阀门; 3)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供水设备(如恒压变频、管网 叠压供水等),采取减压限流措施,避免给水配件高压出流。 2.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 器具》CJ 164要求的产品。如陶瓷阀芯水龙头、节水型淋浴器、节水型 坐便器,用水效率等级不低2级。 3. 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有资料表明:喷灌 比地面漫灌可省水约30%~50%,微灌比地面漫灌可省水约50%~70%. 4.按照使用用途和用户要求设置水表。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景观、 灌溉等不同用途的供水均应设置水表;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 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如餐饮、洗浴、空调补水、中水补水等。
三、绿色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量的计算
绿色建筑中定义的非传统水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 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目前国内取得标识的绿色建筑项 目,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雨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技术。 1.再生水利量的计算 再生水包括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或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市政再生水, 以生活排水、杂排水、优质杂排水为水源的建筑再生水(又称建筑物中 水)。再生水可用于冲厕、道路清扫、绿化、车辆冲洗等等。 市政再生水利用量的计算: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水源充足,市政再生 水利用量的计算较为简单,可直接计算建筑所需生活杂用水量,然后根 据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即可得出市政再生水利用量。 建筑物中水利用量的计算:首先应计算建筑物原排水水量,并根据其 水质情况确定,应首选优质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对原排水应尽量回收 ,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避免原水的溢流。要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尽量 做到处理后的中水水量与杂用水需用量的平衡。具体计算可参考《建筑 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
背景资料


二、合肥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67号《合肥 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
5.7.2 下列新建民用建筑应执行以下标准: (4)政府办公楼、国宾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满足一星 级的评价标准;单体建筑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应满足二星级以上的 评价标准。 (5)总建筑面积(地上)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50%以上 的建筑面积应满足一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背景资料


Hale Waihona Puke 二、合肥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67号《合肥 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
5.7.2 下列新建民用建筑应执行以下标准: (1)单体(联体)建筑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满足一星 级以上的评价标准;单体(联体)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 筑,应满足二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2)医疗卫生、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剧院等公共服务 设施,以及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客运码头等交通设施,建筑面积 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单体建筑,应满足二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3)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等教育设施,应满足一星 级的评价标准;校区总建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主要建筑应满 足二星级以上的评价标准。
三、绿色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量的计算
2. 雨水利用量的计算 进行雨水利用量计算时,首先应计算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然后计算可 收集利用雨水量。进行雨水设计径流总量计算时,降雨量应根据当地近 期 10 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雨量径流系数应参 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选取。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计算公式为: W = 10ϕc hy F 式中:W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 ϕc ——雨量径流系数; hy ——月降雨量(mm); F ——汇水面积(hm2)。
二、生活杂用水量的计算
“建规”相比,“节标”不仅给出了绿化浇灌用水、道路广场浇洒用 水、汽车冲洗用水、循环冷却水补水、景观补水和停车库地面冲洗水的 用水定额,并分别对上述杂用水进行了详细划分。因此,按照“节标” 计算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生活杂用水量。 1.道路浇洒用水定额可根据路面性质按“节标”的规定选用,年浇洒次 数可按30次计算。 2.浇洒草坪、绿化年均灌溉定额可根据草坪种类(冷季型、暖季型)按 “节标”的规定选用。 3.循环冷却水补水可按平均日循环水量的1%~2%计算。 4.景观水体的平均日补水量和年用水量可按“节标”中式5.1.7计算。 5.停车库地面冲洗可参照道路广场浇洒,年浇洒次可按30次计算。 6.洗车用水计算时洗车次数可参照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雨水利用工程 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DGJ32/JT90-2010规定:全年洗车次数宜按 35~52次计算。
六、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利用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直接利用是指屋面或场地 雨水经过弃流初期雨水后,收集到雨水蓄水池,经过滤、消毒等工艺处 理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后,进入雨水清水池,用于绿化、浇洒、洗车和水 景补水等。间接利用是采用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渗透地下,补充地下 水资源。同时还起到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减少水涝等效果。雨水回渗的 主要措施有: 1.透水地面 配合景观设计,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 面,铺设透水性材料如透水砖等,通过透水砖的空隙吸收雨水,并通过 透水砖下面的碎石、砂砾层,让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2.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边道路5~10cm的绿地,可承接和回渗雨水,充 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就地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