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研究述评及选题意义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

1研究述评及选题意义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

1研究述评及选题意义
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也还有明显的不足。

从成果形式看,以论文居多;在专业书籍中则是以教材为主,其他专著较少;从研究内容看,较多地集中在社会保障的宏观层面,深入细致地剖析、论述某一个专题的著作还不是很多,特别是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题材的专著更不多见,毕天云的《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毕天云,2004)是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从研究视角看,学者们较多地关注制度层面的内容,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重建,试点方案的论证及实施后的经验总结,国外相关制度的介绍和借鉴等,而对于这些制度和政策最根本的基础——社会保障的目标群体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大量的研究论证只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证明其必要性,很少从这些制度的目标群体的主观感受和需要的角度考虑制度的合理性。

即使少量的研究作了这方面的实地调查,但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将被访人的思维局限在调查者已设计好的问题之内,有时难以反映出被访人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则更是如此。

对于农民保障观念和保障需求的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

谈到农民的保障观,有些学者认为应对其加以引导、教育,使之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保障意识。

这种观点其实是基于农民无社会保障意识或是其保障意识落后的假设之上的。

这种自认为比农民先进、正确从而可以代表农民作政策选择的观点其实危害大矣,在此类观点指导下论证并实施的政策最终落得无疾而终的结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毕天云在《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毕天云,2004)一文中从文化视角透视社会福利,详细梳理了文化起源、文化背景、文化传播、文化决定和福利文化的理论观点,分析了文化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福利制度或福利模式的影响及型塑,揭示了福利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福利体制差异的决定性作用;王思斌在《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王思斌,2001)一文中以制度文化为视角,强调其对人们日常行为的约束指导意义,提出只有了解人们所认同的制度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其行为。

这些观点对本项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试图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农民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审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考察它在农民的生命情境中处于何种地位,农民是如何理解保障的意义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应付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

笔者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反映当前我国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保障制度背景下的农民真实的社会保障愿望及需求;此项研究不仅可以作为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可以提出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政策的新范式,“从根子上”揭示社会福利体制的差异(毕天云,2004),并在此基础上与西方当前关于福利文化的观点进行对话和讨论。

2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1)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福利文化为理论框架,将其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作为两个分析层次,描述
刻画农民的保障观,并探究影响其保障观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沿着两条脉络展开:一是农民生命情境中的被动适应如何塑造了保障观;二是农民如何在此情境下主动地作出选择从而为自己创造较好的生存状态。

首先,本研究从农民保障的特殊性讨论其保障观产生的根源。

农民保障的整体性:现代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它是针对单项风险,如养老、医疗等设计的单一保障项目,这种设计既是为了适应精细管理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城市工薪人群由于生产与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风险需求。

然而农民的保障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的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这就使得他们的保障是整体的,也就是说是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只要生产得到保障,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风险都会得到保障,反之亦然;
农民保障的被动性:一方面,由于农民保障的基础寄托于生产的扩张,因此他们会将所能动用的资金都投入到生产中去。

处于这种生存方式下的农民很难具备两份资金,同时投入生产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中我国农民基本上处于拮据状况,他们很难作到未雨绸缪,只能在灾难风险来临之际才仓促应对。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他的一生是被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推着走的,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大事件都耗费掉他此时的全部积蓄,这样当他晚年无力再劳动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依靠子女。

其次,在当前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的社会变迁宏大视野下考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嵌入对农民保障观的影响。

农民并非没有保障观念,他们之所以表现出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种种冷漠与麻木,恰恰说明这是由于他们长期被排斥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产生的必然的适应性态度。

当农民的生命境遇中没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当然不可能在其生活安排中给予相应的预期,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制度嵌入,农民的保障观是否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农民保障观的变化需要哪些条件,这些都是本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研究难点:当前农民分化严重,各地农村情况差异显著,要在研究中穷尽所有类型的案例难度较大,笔者将尽可能反映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样本;挖掘农民观念层次的想法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将通过对个案进行多次深度访谈加以弥补。

研究方法:为探究农民的深层想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了解被访人的观念意识,同时引用已有的相关问卷调查资料为背景材料,将其他研究的结论与本研究进行参照比较。

本研究拟在北京、华北(河北)、西北(宁夏)、东南(江苏、浙江)等地区选取约50名农民进行保障观的深度访谈,其中从个案的经济类型分包括纯务农农民、兼业农民、部分被征地农民、失地农民;尽量兼顾各性别、年龄、身份和经历,使其最大限度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创新之处
研究视角:从农民自身对保障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学术的理论、概念出发,反映农民真实、独特的保障观而不是教育、引导农民遵循学者的或城市的保障观;
研究背景:将农民保障观的研究置于当前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的社会变迁宏观大视野下考察,关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嵌入对农民保障观的影响;
研究内容:将农民的保障观放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体化的整体框架下考察,并结合农民生命历程的各重要阶段加以分析,从而揭示农民保障观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差异,以供相关决策参考。

3研究成果及参考文献
(1)研究成果
《妇女自主性与家族文化结构》《理论探索: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下)八方文化企业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支持网络研究》《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
《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弱者的强武器——村民选举对农村精英政治特质的影响》《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农村村干部直选研究引发的若干问题》《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四作者)
(2)参考文献
毕天云:《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赖伟良:《澳门市民的福利意识形态:中间路线倾向》《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王思斌:《底层贫弱势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