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称为节日,节日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累积凝聚的过程,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也是不同的,它们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体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

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

人们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如:元旦、立春等。

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人们通过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侵染后,西方基本所有的影响重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

在这些节日中,圣诞节、复活节和主显节是基督教三大节日。

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

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2、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

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西方文化中的“法”,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从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规则中引出来的范畴。

这种法治思想建立于个体本位主义基础之上。

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权利和自由。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注重伦理道德的传承,中国人向来讲究含
蓄深沉,提倡以克制的心态发泄欢乐情绪。

而西方节日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侧重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心、友爱和亲情。

西方的节日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形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都要吃团圆饭,春节间的串门拜年基本是在亲戚朋友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西方的节日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每年的巴西狂欢节一到,市民们聚集到指定的街道或广场上,狂热地跳起桑巴舞,自娱自乐,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

再比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饰品,孩子们会穿上稀奇古怪的万圣节服装挨家挨户地讨糖。

还要更鲜明的一点就是,在节日里,对于别人收到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接受,接收后一般也不当面拆开,如果当面拆开且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拆开且称赞一番然后再欣然道谢。

综上所述,其实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文化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因此对比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比,可以透彻地了解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

一方面要接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一事实,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地崇洋,要牢记和弘扬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让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在交流中一起得到发展和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张佳娜李锦瀚王杰陈汝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