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试卷

《微生物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试卷

《微生物学》考研2021年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微生物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满分1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流产转导答:流产转导是指转导的DNA不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虽然不能继续复制,但仍能表达基因的功能的转导。

最终将随细胞分裂而丢失,也可能出现单线遗传。

2鉴别培养基答:鉴别培养基是指一类在成分中添加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

3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答: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是指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进行营养代谢的微生物。

它包括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根据生态习性,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可分为腐生型和寄生型两类。

4卫星病毒答: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常见的卫星病毒有腺联病毒(AAV)、卫星烟草花叶病毒(STMV)、卫星玉米白线花叶病毒(SMWLMV)等。

5基因组答:基因组是指决定已表达的和可表达的与一定生物的所有特征相关的全部基因。

基因组并不代表它的组成基因的等位性。

一种生物或细胞,不管是杂合体还是纯合体,也不管是单倍体、二倍体或多倍体,都仅有一个基因组。

基因组也可用于指实际上的(细菌中的)一条染色体或单倍体的成套染色体。

6extremphile答:extremphile的中文名称是嗜极微生物,是指最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的总称。

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针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奥秘,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认识生命的极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7TD抗原答:TD抗原即胸腺依赖型抗原。

包括血细胞、细菌细胞、血清成分和其他可溶性蛋白等内在的多种抗原,它们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进行加工和呈递,才能活化和刺激T 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或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以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8secondary growth答:secondary growth的中文名称是二次生长,是指当有两种碳源存在时,微生物优先完全代谢其中一种,然后再代谢另一种碳源的现象。

在两种碳源利用之间的延迟期通常可把整个生长过程分作两个生长期。

出现二次生长现象的原因是存在降解物阻遏作用,即较易利用的碳源阻遏降解较难利用碳源的诱导酶的合成。

9次级代谢答:次级代谢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为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例如能量代谢及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

10Chemostat答:Chemostat即恒化器,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1()不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LPS的成分。

A.类脂AB.核心多糖C.O-特异性多糖D.磷壁酸【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其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

2锁状联合是担子菌()的生长方式。

A.双核的初生菌丝B.单核的初生菌丝C.单核的次生菌丝D.双核的次生菌丝【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在蕈菌的发育过程中,其菌丝的分化明显可分成五个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中有一个特殊的菌丝结合方式:即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发生接合后,通过质配形成了由双核构成二级菌丝,它通过独特的锁状连合,即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和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形如锁状。

3硫酸盐还原细菌还原硫酸盐的最终产物是()。

A.SO32-B.SO42-C.SD.H2S【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硫酸盐还原细菌,是一类以乳酸或丙酮酸等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在厌氧状态下,把硫酸盐、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等还原为硫化氢的细菌总称。

4微生物活菌数的测定通常采用()。

A.血球计数法B.稀释平板法C.直接计数法D.DNA测定法【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活菌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法,血球计数法和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别菌体的死活,DNA测定用于细菌的种类鉴别。

5关于豆科植物的根瘤说法正确的是()。

A.根瘤与豆科植物是一种互生关系B.根瘤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C.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D.B+C【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而固氮菌并非都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6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TCA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使碱基序列变为CACCATCAT?()A.缺失B.插入C.颠换D.转换【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转换是指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的突变过程,C是胞嘧啶,T是胸腺嘧啶,因此T被替换成C属于转换。

7在原核生物基因的操纵子调控系统中,RNA多聚酶结合位点为()。

A.结构基因B.调节基因C.启动基因D.操纵基因【答案】D查看答案8当两个菌株DNA的(G+C)mol%值差别大于5%以上,可认为它们()。

A.属于同个种B.属于不同的种C.属于同个属D.属于不同的属【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GC比相差低于2%时,无分类学上意义,当在5%以上时可认为是属于不同的种。

9某些蓝细菌会产生一种致人肝癌的毒素,这类蓝细菌是()。

A.螺旋蓝细菌B.鱼腥蓝细菌C.念珠蓝细菌D.微囊蓝细菌【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蓝细菌可分为螺旋蓝细菌、鱼腥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和微囊蓝细菌四类,其中微囊蓝细菌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Cs)。

MCs是一种肝毒素,是肝癌的诱因之一,有非常强的毒性。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和体表部存在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B.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动物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C.正常菌群不会导致人或动物生病D.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在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而当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时,一部分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微生物;此外,一些正常菌群由于其生长部位的改变,也可能引起疾病;还有一些正常菌群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其中各种微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也能引起疾病。

三、简答(每题6分,共30分)1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答: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先驱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奠基人”,科赫称为“细菌奠基人”的原因如下:(1)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倍数约为200倍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并且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首次克服了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难关——个体微小,使人类初步踏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因此称为“微生物学先驱者”。

(2)以巴斯德的曲颈瓶试验为标志,一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微生物学建立,同时一项具有微生物学特色、应用广泛的消毒灭菌技术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奠基人”。

(3)科赫在对“杂居混生”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用琼脂配制对分离细菌十分有效的固体培养基,以划线方式进行样品稀释,从而可轻易地在琼脂平板上获得某一微生物的纯种菌落。

由此解决了阻碍研究微生物的杂居混生难题,开创了一个发现大批病原细菌的“黄金时期”。

因此,科赫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

2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在细胞壁组成上的差别,并判断下述几种微生物的染色结果。

(1)枯草芽孢杆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3)大肠杆菌;(4)乳链球菌。

答:(1)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在细胞壁组成上的差别有:①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且层次多,细胞壁中含有磷壁酸;而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薄,一般为单层,无磷壁酸,但具有外膜。

②G+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强;G-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较低。

③G+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阻留结晶紫而染成紫色;而G-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可经脱色而复染成红色。

(2)上述几种微生物的染色结果是:①枯草芽孢杆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③大肠杆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红色。

④乳链球菌是G+细菌,因此被染成紫色。

3什么是伴孢晶体?它在何种细菌中产生?有何实践意义?答: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即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它的干重可达芽孢囊重量的30%左右,由18种氨基酸组成。

实践意义: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因而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细菌杀虫剂。

4什么是溶源菌株,怎样检测?答:(1)溶源菌株的定义溶源菌株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与其寄主细胞“共存”的现象。

侵入的温和噬菌体以其基因组附着在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体,并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随着细菌的分裂传给每个子细胞,使其成为溶源性细胞(溶源菌株)。

每个溶源菌株产生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

(2)溶源菌株的检测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

由于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的菌落周围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独特噬菌斑。

5、好氧微生物在高密度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溶解氧不足是一个限制性因素,请问增加发酵液溶解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答:增加发酵液溶解氧的主要手段有以下2个:(1)搅拌①防止气泡聚集;②使液体形成湍流,增加气液接触面积;③将空气通过搅拌桨叶端的高速剪切力破碎成小气泡,从而明显增大有效气液传递面积;④增大液体流动速度从而减小双膜理论中气液界面滞留层的厚度,降低传质阻力。

(2)通气一般发酵过程中都要通入一定量的无菌空气,根据实际利用率,一般通气量要大于实际需要量,增大通气量可提高发酵液中的溶解氧,但是通气量过大会不利于发酵液的充分混合,通常通气量至少是所需用量的2倍左右。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病原微生物是怎样侵害人体的?为什么感染和疾病不是同一概念?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会有怎样的后果?答:(1)病原微生物侵害人体的机理不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同。

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