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有机主义风格和埃罗·沙利文

国际有机主义风格和埃罗·沙利文

浅谈国际有机主义风格和埃罗·沙利文摘要:在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有机功能主义突破了刻板单调的密斯传统,在斯堪地纳维亚设计的传统之上,作出了全新的尝试与突破。

丰富了现代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的汪洋大海中闪烁出独特的光芒。

关键词:有机功能主义;埃罗·沙里宁;国际主义;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53-01
一、埃罗·沙里宁的探索
埃罗·沙里宁深受父亲老沙里宁不拘一格设计思想的影响,虽然毕业于传统的学院派耶鲁大学,但是他有意识地摆脱耶鲁大学陈旧传统学院派的束缚。

1934—1935年埃罗利用游历欧洲的机会,了解、学习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精华和设计思想,树立了积极独特的建筑设计观。

沙里宁对于密斯的国际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兴趣,并且对于建筑的现代雕塑效果也非常热衷,他的早期建筑体现了这种设计的双向性倾向。

例如他设计的密歇根州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大楼就反映出他的这种设计取向。

这个具有强烈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全部采用钢结构加玻璃幕墙,建筑整体宏伟大气,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凡尔赛宫”。

沙里宁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北欧设计色彩,有机主义设计的痕迹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美国的肯尼迪国际机场的
设计中,他突破性地采用了完全拥挤形式来设计这个大型候机楼,建筑的中央部分是总入口和中央大厅,形式犹如一直展翅翱翔的飞鸟的形状,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完全摒弃了生硬的几何造型,突出有机的曲线美。

同时保持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在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非装饰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突破了国际主义风格的窠臼,探索出了一条有机形态的建筑道路。

沙里宁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开辟了别样的路途,他的设计也使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对于现代主义风格产生了辩证的反思,反思现代主义的有点和不足,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开拓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埃罗·沙里宁的国际有机主义建筑精神
埃罗·沙里宁除开建筑师的身份以外,他的家具设计也非常突出。

在家具设计中沙里宁将有机形式同现代功能主义相结合,开创了有机现代主义的设计新领域,显示了他在设计上的多样才华。

作为一个建筑大师,沙里宁对于建筑采取非常严谨的审慎态度。

他的设计理念追求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发展,在那个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行的年代,他通过自身的作品和努力,结合北欧设计的特征,发展处独具一格的现代主义有机风格体系。

在形式上丰富了现代建筑,充实了现代工业设计,探索出了一条有机功能主义的新路子。

在这个具有浓郁知识分子气质的建筑大师的主观追求中,他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对地球的天际线提出不一样的意见。

他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主义内部发出了不
一样的声音,这个声音的出现并没有对现代主义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反,它提振了现代主义阵营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没有所谓的应付之作,每一个都是他心血所集,在所有的设计中贯穿了自己有机形态和良好功能的理念。

他的建筑体现了设计师所以该具备的设计责任感和人本精神。

三、埃罗·沙里宁的教学成就
埃罗·沙里宁曾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执教。

在学校中他结识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包括美国最杰出的家具和工业产品设计家查尔斯·伊姆斯、佛罗伦萨·舒斯特、建筑师哈里·魏斯、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等等,在他执教的时期是该学院的黄金时期。

这些杰出的人物齐聚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成为当时美国的“包豪斯”式的现代设计教育实验中心。

而通过这个途径,埃罗·沙里宁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广为传播,扩大了国际有机主义风格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这里他培育了一大批日后在设计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设计师,这是这些种子的开花结果,使得包豪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它的生命力。

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四、埃罗·沙里宁的影响
沙里宁于1961年英年早逝,是建筑界的重大损失。

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大批未完成的设计项目,后来经由他设计事务所的同事通
过多年的努力才逐步完成。

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经久不衰,对世界的建筑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通过他的建筑,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国际主义风格。

通过他的建筑,城市的天际线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正是这些良性的变化使得机械、刻板的国际主义多了一股人文的温情,这些温情甚至影响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同时强调个性化的建筑设计也深刻受其影响。

五、结语
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传统经历岁月的洗礼而不衰,有机主义的人本设计理念在工业化盛行的国际主义时期也发挥出它独特的影
响力。

沙里宁践行自己的有机主义设计理念,为机械的国际主义风格注入了一道清新的空气,他所留下的大量建筑作品正是对这些理念的最好证明。

他对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所作出的贡献在以前和以后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