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变质岩

常见变质岩

常见变质岩岩石类型:
板岩:是一种结构均匀,致密且具有板状劈理的岩石。

它是由泥质岩类经受轻微变质而成。

因而,其结晶程度很差,尚保留较多的泥质成分,具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一般很难识别,只在板理面上可见有散布的绢云母或绿泥石鳞片。

与页岩的区别是,质地坚硬,用锤击之能发出清脆的响声。

因板岩可沿板理面裂开成平整的石板,故广泛用作建筑石料。

千枚岩:岩石的变质程度比板岩深,原泥质一般不保留,新生矿物颗粒较板岩粗大,有时部分绢云母有渐变为白云母的趋势。

主要矿物除绢云母外,尚有绿泥石、石英等。

岩石中片状矿物形成细而薄的连续的片理,沿片理面呈定向排列,致使这类岩石具有明显的丝绢光泽和千枚状构造。

岩石颜色多种,一般为绿色、黄绿色、黄色、灰色、红色和黑色等。

片岩:以片状构造为其特征的岩石。

组成这类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是一些片状矿物,如云母、绿泥石、滑石等,此外尚含有石榴子石、蓝晶石、十字石等变质矿物。

片岩与千枚岩、片麻岩极为相似,但其变质程度(结晶程度)较千枚岩深。

而片岩与片麻岩的区别,除在构造上不同外,最主要的是片岩中不含或很少含长石。

根据片岩中片状矿物种类不同,又可分为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石墨片岩等。

片麻岩:以片麻状构造为其特征。

片麻岩可由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原已形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成。

这类岩石变质程度较深,矿物大都重结晶,且结晶粒度较大,肉眼可以辨识。

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此外尚可含少量的石榴石、矽线石、堇青石、十字石、蓝晶石和石墨等典型变质矿物。

大理岩:较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下,由于重结晶而变为大理岩,也有部分大理岩是在热力接触变质作用下产生的。

这类岩石多具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因主要矿物为方解石,故滴冷稀盐酸强烈起泡,以此可与其他浅色岩石相区别。

大理岩色彩多异,有纯白色大理岩(又称汉白玉),浅红色、淡绿色、深灰色及其它各种颜色的大理岩,同时常因其中含有杂质而呈现出美丽的花纹,故广泛用作建筑石料和雕刻原料。

石英岩:由较纯的石英砂岩经变质而成,变质以后石英颗粒和硅质胶结物合为一体。

因此,石英岩的硬度和结晶程度均较砂岩高。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尚有少量长石、云母、绿泥石、角闪石等,深变质时还可出现辉石。

质纯的石英岩为白色,因含杂质常可呈灰色、黄色和红色等。

这类岩石亦多具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岩有时易与大理岩相混,其区别在于大理岩滴盐酸起泡,且较石英岩硬度小。

角岩:由泥质岩石在热力接触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致密微晶质硅化岩石。

主要成分为石英和云母,其次为长石、角闪石,尚有少量石榴子石、红柱石、矽线石
等标准变质矿物。

北京西山菊花沟即产有红柱石角岩,红柱石晶体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菊花,故又称菊花石。

矽卡岩:是由石榴子石、透辉石以及一些其它钙铁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

它是在石灰岩或白云岩与酸性或中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带或其附近形成的。

岩石的颜色常为深褐色、褐色、褐绿色。

具粗一中粒状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根据矽卡岩的矿物成分可分为:
简单矽卡岩主要由钙铁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组成,还可含少量硅灰石、符山石、方柱石等矿物,其中金属矿物很少。

复杂矽卡岩由简单矽卡岩再经热液蚀变而成。

除前述之主要矿物外,还可有绿帘石、阳起石或磁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

伴随着矽卡岩的生成,可以造成若干重要金属矿产。

因此,这类岩石可以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

蛇纹岩:是以蛇纹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岩石。

成分较纯者和蛇纹石相似,一般呈黄绿色,也有呈暗绿色和黑色者。

质软,略具有滑感,片理及碎裂构造常见。

蛇纹岩大多是由超基性岩(橄榄岩)在热液作用下使其中的橄榄石、辉石变成蛇纹石而形成的,这种变化称为蛇纹石化。

蛇纹石化作用多沿断裂破碎带发育,也可由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产生。

在蛇纹石化作用不彻底的某些蛇纹岩中,常保留有橄榄石和辉石等原岩的残留矿物。

蛇纹岩呈片状者,一般称为蛇纹石片岩,有的蛇纹岩常含有由蛇纹石纤维状变种——石棉所组成的细脉。

因此,蛇纹岩常是石棉矿床的找矿标志。

构造角砾岩:是高度角砾岩化的产物。

碎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其成分决定于断层移动带岩石的成分。

破碎的角砾和碎块已离开原来的位置杂乱堆积,带棱角的碎块互不相连,被胶结物所隔开。

胶结物以次生的铁质、硅质为主,亦见有泥质及一些被磨细的本身岩石的物质。

碎裂岩:在压应力作用下,岩石沿扭裂面破碎,方向不一的碎裂纹切割岩石,碎块间基本没有相对位移,碎块外形相互适应,这样的岩石称碎裂岩。

可根据破碎轻微部分的岩性特征确定其原岩名称。

命名时可在原岩名称前冠以“碎裂”两字,如碎裂花岗岩。

糜棱岩:是粒度比较小的强烈压碎岩,岩性坚硬,具明显的带状、眼球纹理构造。

带状构造在标本上很像流纹,不同条带中矿物粒度、成分及颜色都有所差异,它是在压碎过程中,由于矿物发生高度变形移动或定向排列而成。

在受压碎较浅的部分,残留有较大的眼球状矿物,这些残留矿物多已发生碎裂、形变,晶粒边缘已经磨碎或圆化。

此岩石往往伴随有些重结晶或少量新生矿物析出物,如绢云母、绿泥石及绿帘石等。

后三类岩石均系构造运动产生的局部应力使原岩破碎、粒化、甚至重结晶而形成的。

多呈狭长带状分布,并有一定局限性。

构造角砾岩和碎裂岩分布地带常是矿液上升通道和沉淀的场所,某些矿体即分布其中或其附近,因而具有找矿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