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考试说明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虚词呢?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
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 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 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
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 用 虚 词常用相当于现代汉用法例 句虚词之语的词或作用代 1、代人、代事、 他 ( 们 )、 她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 ...... ...词 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们)、它(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 称的。
3、指示代词,表近指。
1、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结构助词:宾助 语提前的标志。
词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我这(这件事)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不译不译不译无义,译时应省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爱莲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用。
动词 到、往、到……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涉世家》). ( . ....去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2 、第三人称 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他的、它的(包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括复数)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其代词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他、它(不能加“的”)我的、我(自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
《幼或小主语。
4、指示代词:表时记趣》)那、那个、那些、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远指。
5、指示代词6、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那里这种其中的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其一犬坐于前。
(《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副 反诘、婉商、期词 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连通常放在句首,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 或表假设;或表如果、还是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选择。
于介表示动作发生的 处所、时间。
表示动作的对象。
在、从向、对、同、给、到等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
《出师表》)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治水必躬亲》)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表原因并列关系被比由于、因为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受制于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而连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词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 .....转折关系但是、可是、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而且、并且或不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递进关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 .呼尔而与之。
(《〈孟子〉二章》)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表示假设关系。
就、便、原来是、已经是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连则词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表示转折、让步假使、如果;那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可是、却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表示选择。
副 用在判断句中, 就是、就是、就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 ... . .词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副词才就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乃悟前假寐,盖以故。
(《狼》)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表示出人意料。
竟、竟然,却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竹溪记》)乃判断句中,表判断。
连 表示前后的衔接词 或转折。
是、就是于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介绍动作行为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词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把、拿、用. .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 ..... (......(.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示目的。
来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连词表示结果。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承 接关系 ,“以”前的动作以至、因而 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语气动词 认为表示判断语气。
表示肯定语气。
了表示疑问语气。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八则》) 也助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词语表示感叹语气。
呀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乎气表疑问语气。
吗、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助 表测度语气吧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 ... ....... . 词(《岳阳楼记》)用于感叹句啊、呀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对(于),在, 介词 在……上面疑问代词哪里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它,指作词 相当于“之”它焉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
相当于“于从这里、在那里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捕蛇者说》)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八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