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畸总复习材料

正畸总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1.牙面异常即错颌畸形handicapping dentofacial anomaly 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颌、颅面间关系不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

2.个别正常牙合Indi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凡轻微的错颌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牙合范畴者,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牙合,彼此间又有所不同故称之为个别正常牙合。

3.固定矫治器:矫治器通过粘固剂将矫正附件粘固于牙面,通过矫正弓丝与牙上的附件发生关系而来矫正牙。

4.替牙间隙leeway space乳尖牙及第一二乳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比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一二磨牙大,这个差值为替牙间隙。

在上颌单侧为0.9-1.0mm,下颌单侧为1.7-2.0mm5.生理龄physiological age包括骨龄,牙龄,第二性征及形态学年龄6.覆盖下唇:由于口腔不良习惯或其他因素,造成前牙深覆盖,则下唇自然处于上下前牙之间,而被上前牙所覆盖,这种不正常现象称为覆盖下唇或称为继发性下唇卷缩7.毛氏分类法I类-牙量骨量不调II类-长度不调III-类宽度不调IV-高度不调V类-个别牙错位VI类-特殊类型8.拥挤度牙冠宽度的总和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差分3度 I度拥挤 0-4mm II度4-8mmIII度大于8mm9.正常覆盖: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在3mm以内深覆盖: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大于3mm者10.正常覆牙合normal overbite: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不超过切1/3且下前牙切缘在上前牙舌面1/3以内者11.深覆牙合deep overbite: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超过1/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舌上前牙舌面切1/3以上者●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3而不足1/2,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或超过切1/3而不足1/2者●I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II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劲1/3者12.开牙合open bite: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牙合关系,垂直向呈间隙者为前牙开牙合●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mm以内●I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5mm●II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5mm以上13.bolton指数:上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与上下牙弓全部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14.一般X线检查分析:包括牙片、咬合片、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手腕部X线片。

15.阻抗中心(center of resistance)在自由空间中物体的阻抗中心就是它的质心。

在重力场中它就是重心。

当力作用于一物体时,该物体周围约束其运动的阻力中心,称阻抗中心。

它受压根长度、形态、牙槽骨高度的影响而不同。

16.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转动时所围绕的中心称旋转中心。

17.支抗: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加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力,能抵抗矫治力反作用的结构为支抗。

18.活动矫治器纠正牙颌畸形的矫正装置可由患者或医生自由摘戴,摘下时矫治器完整无损。

它靠卡环的固位和黏膜的吸附发挥矫治作用,由固位,加力和连接3部分组成19.差动力(differential force):当单根的前牙和多根的后牙之间使用交互持续轻力时,前牙相对快速倾斜后移,而后牙几乎不动,如果较大的力应用于同一情况,则后牙趋于近中移动,而前牙移动受阻。

这实际上是不同牙对同一力的“不同反应”,这就是差动力的根本意义。

20.预防性矫治:维持正常牙弓长度的保隙、助萌、阻萌,维护正常口腔建he环境,去除咬合干扰,矫正异常的唇、舌系带,以及刺激牙颌发育的咀嚼训练等。

21..阻断性矫治(interceptive orthodontics):对乳牙列期及替牙列期因遗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至的正在发生或已初步表现出的牙、牙列、咬合关系及骨发育异常等,采用简单的矫治方法进行治疗或采用矫形的方法引导其正常生长。

22.复发(relapse):错HE畸形矫治后,牙或颌骨都有退回到原始位置的趋势,正畸临床上称之为复发。

23.保持(retention):为了巩固牙颌畸形矫治完成后的疗效、保持牙位于理想的美观及功能位置而采取的措施,叫做保持。

重点总结1.错颌畸形的矫治方法:预防矫治,阻断矫治,一般矫治和外科矫治。

2.矫治器分为固定矫治器,可摘矫治器和功能性矫治器。

3.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标准:个别正常牙合。

矫治目标:平衡、稳定、美观4.牙列与牙合的发育可分为乳牙牙合期、替牙牙合期和恒牙牙合期。

牙齿的发育要经过发生期、钙化期及萌出期三个阶段5.常用的颅面分界面有两个:颅底线和面横平面6.颅面副歌的三种发育方式:软骨的间质及表面增生、骨缝间的间质增生、骨的表面增生7.由新生儿到成人,上颌骨的长度增长约为2.5倍,宽度仅为1.6倍8.建牙合的动力平衡向前:颞肌,咬肌,翼内肌,舌肌的咀嚼力;向后: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颊肌,颏肌,颧肌;向外:内侧舌体,肌作用。

外侧唇颊肌;垂直向:开闭口肌9.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分为内在的遗传因素(先天性)和外界的环境因素(后天性)10.遗传因素通过两种途径影响错牙合畸形的形成:a牙的大小与颌骨大小之间遗传性的不协调b上下颌大小或形状之间的遗传性的不协调11..遗传性错牙合畸形主要通过重复表现、断续表现和变化表现三种表现形式。

常见的遗传因素的错牙合畸形有颜面不对称性牙间隙,牙列拥挤,牙的数目、形态、萌出时间异常,下颌前突、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合深覆牙合等12.上颌第一磨牙是颌关键,各类错颌畸形都是由下颌、下牙弓在近远中间的错位引起的13.x线头影测量时生长发育和分析错牙合机制的重要手段14..深覆盖分3度I度覆盖为3-5mm II度5-8mm III度大于8mm15.牙弓应有长度或必须间隙:一般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前牙弓内各个牙的牙冠宽度其总和16.意义:a.判断上下牙弓的不调试发生在上颌或下颌,为前牙或全部牙的宽度异常 b.bilton指数分析可协助判断和分析形成的机制,并可为制订治疗计划时的参考因素之一17..X线投影测量的主要应用a.研究颅面生长发育b.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c.确定错颌畸形的矫治设计d.研究矫治过程中及矫治后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变化e.外科正畸的诊断矫治设计f.下颌功能分析18.正畸治疗过程中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生物力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

19.牙列拥挤矫治手段包括减数拔牙、扩大牙弓和临面去釉20.替牙期是前牙反颌矫治的关键时期,治疗目的是解除反颌,促进颌骨生长向正常方向发展。

21.乳牙反颌中度者用上颌he垫附双曲舌簧的活动矫治器;深者用下颌联冠式斜面导板或下颌he垫式联冠斜面导板。

22.(力偶距与力的比率)M/F决定牙的移动方式,应注意力偶距的方向应与阻抗中心处力偶距的方向相反。

转动中心的位置依赖于M/F,调整比率可控制呀移动类型。

23.正畸矫治力的来源:金属弹性丝、各种橡皮圈、永磁体、肌收缩力。

24.如何减少牙根吸收?尽可能的缩短疗程,减少牙根移动距离,用轻的间断力.25.根据矫治器的作用目的分类:矫治性,预防性,保持性;根据矫治力来源分类:机械性,磁力性,功能性26.支抗的种类:颌内支抗,颌间支抗,颌外支抗27.现在最常用的功能矫治器为FR—Ⅲ。

解决前牙反颌;Herbst矫治器为功能性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28.直丝弓矫治器的原理:消除第一、二、三序列弯曲29.成年人正畸根据矫治目的的不同分为:辅助性、综合性和外科正畸治疗30.早期矫治乳牙列的矫治最好在4岁左右;混合牙列矫治,如前牙反he一般应在恒切牙的牙根基本发育完成时再进行,约8~9岁,颌骨畸形约在10~12岁及青春生长高峰期前1~3年。

31.早期矫治指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已一般指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前及高峰期阶段,对已表现出的牙颌畸形,畸形趋势及可导致牙颌畸形的病因进行预防、阻断、矫正和引导治疗。

32.牙弓宽度扩展的三种方式:矫形扩展、正畸扩展、功能性扩展。

33.跟吸收最常见的部位是根尖,牙的近端、颊侧、远中端、舌侧表面,牙根吸收最常见的牙依次为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颌尖牙,下颌中切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颌第一、二磨牙。

34.10—14岁时错he矫治的最佳时期35.常见牙移动的类型:牙倾斜移动,牙整体移动,牙伸长或压低牙转距,牙旋转移动36.矫治器可产生作用力或是咀嚼肌口周肌的功能作用力通过矫治器使畸形的颌骨、畸形牙及牙周组织发生变化,以利于牙颌面正常生长发育。

37.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a.人体测量法:通过颅面某些固定点进行测量,用来研究颅、颌、面、牙等的生长发育b,X线头影测量法:利用X线投照设备拍摄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X线定位片c.组织切片法:通过组织切片,对出生前胚胎面部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d.放射性同位素法:利用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研究骨生长的体内标记方法e.种植体法:将金属小钉植入颌骨内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以其为参照点研究颅骨生长发育38.颌面部增长的4个快速期第一快速期:3周到7个月乳牙萌出第二快速期:4岁到7岁第一恒磨牙萌出第三快速期:11岁到13岁第二恒磨牙萌出第四快速期:16岁到19岁第三恒磨牙萌出快速期之间为缓慢期。

快速期的意义:充分掌握和运用颌面发育的快速期,对儿童进行错牙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39..遗传性错牙合畸形环境因素a先天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常见的发育障碍及缺陷(额外牙,先天性缺失牙,牙的大小形态异常,舌形态异常,唇系带异常)b后天因素:某些急慢性疾病、佝偻病、内分泌功能异常、营养不良、颌骨外伤 c.:功能因素:吮吸功能异常,咀嚼功能异常,呼吸功能异常,异常吞咽,肌功能异常d.口腔不良习惯:吮指习惯,舌习惯,唇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咬物习惯,睡眠习惯d.乳牙期及替牙期局部障碍:乳牙早失,乳牙滞留,恒牙早失,恒牙早萌,恒牙萌出顺序异常,多数乳磨牙早期损失,乳尖牙磨耗不足,乳牙下沉,异位萌出40.安氏I类错牙合-中性错牙合: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磨牙为中性关系,畸形主要表现在牙弓前段,磨牙为中性关系自牙列中存在错位牙者安氏II类错牙合-远中错牙合: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不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磨牙为远中关系二类第一分类,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上颌前牙唇向倾斜二类第一分类亚类,一侧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而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且上颌前牙唇向倾斜二类第二分类,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上颌前牙舌向倾斜安氏III类错牙合-近中错牙合:上下颌骨及牙弓的近远中关系部调,下颌及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磨牙为近中关系亚类,一侧磨牙为近中错牙合关系,另一侧为中性错牙合关系41.颅部标志点:蝶鞍点(S):蝶鞍影像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