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doc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doc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

《狱中上书》作者李斯。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1、贾山《至言》。

2、贾谊生平。

西汉初期重要的散文作家,今存《新书》。

3、晁错生平。

与贾谊同时而稍后。

《汉书?艺文志》录晁错文31篇,《上书言兵事》和《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其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4、西汉初期散文作家枚乘着《上书谏吴王》。

简单运用: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西汉初期是文化发展的初期。

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平实明白,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又有纵横家的遗风。

综合运用; 1、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贾谊散文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

《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它首先说明蓄积的重要,继而指出当世生聚者少而糜费者多的堪忧状况,最后提出劝农的对策。

文章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是《上书言兵事》和《论贵粟疏》。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2)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理解; 1、汉中后期散文大势:出现了言秘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

2、董仲舒及其散文。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景帝博士。

主要散文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刘向生平。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

出身皇族。

一生曾三度入狱。

刘向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刘向奏疏文的行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构平整,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针对的时事之上。

刘向写了《战国策叙录》。

4、识记:西汉中后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叙写人个情志,表达社会生活感受,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5、桓宽的《盐铁论》桓宽的《盐铁论》以史为鉴,真切时事和政策,全书全用对话体,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缺少汉初政论文的气势,个别章段情浓气盛。

简单运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

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锁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东汉散文理解: 1、东汉散文大势: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

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字君山,着《新论》29篇,赋、诔、书、奏26篇,多佚。

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本传的《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疏》。

3、王充。

王充,今存《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

4、仲长统。

仲长统着有《昌言》。

简单运用:1、王充散文的特点。

请以具体作品说明。

(1)王充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

如《艺增篇》批语世俗中言过其实的现象。

(2)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而且也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3)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1)崇尚衫,充满变革的思想,如《理乱篇》。

(2)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如《昌言》。

(3)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二、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综合运用;1、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司马迁,字子长。

创作心态:(1)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

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

(2)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圣人"情结。

司马迁的家族荣誉感所激发的着史的强烈愿望,因于这一"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存在的命脉所在。

(3)"李陵事件"使身被腐刑的司马迁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着书"的决心。

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

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着史愿望,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着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着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写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规模宏大的《史记》。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十表、八书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通过这个有机的结构体,司马迁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初衷。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综合运用:《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一、班固及其《汉书》理解: 1、班固生平。

班固,字孟坚。

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

其"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因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而成。

建初四年,受命撰集论议之言,写成《白虎通德论》。

有《班兰台集》十七卷。

2、《汉书》简况。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

其体例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简单运用: 1、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班固着史,和司马迁的"私作"不同,直接受到皇家意志的限制。

在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

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较大差别。

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

2、《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