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㊀邓稼先1.C㊀2.D3.圈画三个句子中的 最 .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这一部分,作者对比了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第一个 最 强调邓稼先主观上低调内敛;第二个 最 强调邓稼先的 朴实 的气质;第三个 最 强调邓稼先达到极致的奉献精神.三个 最 ,带有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体现其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和由衷敬佩.4.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遭遇亡国灭种的危险㊀在邓稼先这样的无数英雄的努力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㊀邓稼先这样的英雄儿女让中华民族从 任人宰割 到 站起来了5.(1)地处戈壁滩,常年风沙呼啸,气温极低㊀要有物理直觉㊁数学见地㊁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才能肩负重任,且意外总是难以避免. (2) 我不能走 表示邓稼先充分认识到工作难度,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是 不走 而是 不能走 ; 我不走 ,少了一个 能 字,这种 认识 和 意识 的意味就弱了; 我不可以走 ,虽然也体现了邓稼先的 认识 和 意识 ,但 可以 有 被允许 的意思,在语气上少了一份坚定.6.原文用疑问句强调作者对自己如此激动的原因的困惑,而改文用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比较平稳;原文将 我始终想不清楚 置后,并且使用破折号,既强调作者困惑的原因,也强调自己很困惑,改文则将表达重点放在 我始终想不清楚 .7.首先,这六个小标题高度概括了文本内容;其次,从标题之间的关联看,第一个标题 从 任人宰割 到 站起来了 揭示邓稼先这样的英雄对国家的意义;第六个标题 永恒的骄傲 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中间1四个标题围绕着邓稼先的工作成就与性格品质展开,提纲挈领地表现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也正是无数邓稼先这样的英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㊀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mí㊀q iè㊀wù㊀dǒu2.(1)(第3~4段):钻探古籍,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完成«唐诗杂论».(2)作为革命家总写(第8~9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分写(第10~11段):说 在昆明㊁全国 说 ,在给我的信中 说 .(第12~18段):做 起稿政治传单㊁在群众大会演讲㊁参加游行.ìîíïïïïïïïïìîí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3.(1)这里第一个 说 的含义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第二个 说 的含义是向别人宣告自己干了什么.㊀(2)这里的 说 有吹嘘㊁自诩的意思.㊀(3)这里的 说 ,意思是呼吁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痛斥特务的卑劣行径;宣誓视死如归的决心.4.(2)足不下楼㊀(4)书桌零乱㊀(6)很少睡觉㊀治学刻苦㊀治学严谨5.(2)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㊀(3)他又向 古典新义 迈进了好处:(1) 下手 又由 转到 又 这样的语言,体现了三个材料的先后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楚㊀(2)建立了材料之间的联系,使之共同服务于文章中心,凸显闻一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的学者形象6.(1)第16段是对第15段的总结,有两句话,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化,具体阐释他 说 得怎样,第一句话一个完整的意思已结束,所以用句号(2)第17段, 他 说 了 后面引用的是闻一多先生的原话,所以用冒号2(3)第18段, 他 做 了 后面跟的内容是他 做 了什么,第一句话一个完整的意思还没有结束,所以用逗号7.示例: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分析:作者化用«论语 子罕»中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表现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兴趣盎然,锲而不舍.句子结构对称,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3㊀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1)j iào㊀x iào㊀校园㊀(2)mǒ㊀mò㊀抹不开㊀mā㊀抹布2.(1)责之切㊀爱之深(严厉㊀关心)㊀(2)勤奋工作㊀(3)原文更好. 死了是不要紧的 , 是 强调不要紧,更强烈体现鲁迅先生看淡生死; 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 只 是仅仅的意思,强调鲁迅先生的追求;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 就 表示事实正是如此,强调 将工作看得比健康重要 是鲁迅先生的个性使然,三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忘我工作的鲁迅先生.3.(1)本句用 明朗 来形容鲁迅先生的笑,并进一步写出鲁迅先生的 笑 是从心底的欢喜,刻画出鲁迅先生乐观爽朗的形象.写鲁迅先生听了可笑的话的样子, 连烟卷都拿不住 笑得咳嗽起来 ,很生动,很细致.(2)一个 冲 字,写出鲁迅先生明朗笑声对于别人的冲击,体现其爽朗的个性,既有穿透力,更有感染力.(3)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开玩笑的样子, 自己笑起来 显现鲁迅先生很亲切㊁很随和的样子.(4)本句用三个修饰语描写了鲁迅先生的 笑 ,爽朗㊁亲切的形象跃然纸上. 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 可以理解为多日阴雨后乍见太阳之欢,也可理解为对生活㊁对社会的希望; 展然的 描写了这 笑 给人舒坦的感觉; 会心的 体现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先生之间的心有灵犀.34.从语法上讲,这里的确是用 去 比用 来 更合适,因为那是鲁迅先生的家,不是萧红的家.但从这个 来 字,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亲近㊁敬仰,她是完全把自己放置在这个环境中,所以特意用了 来 字.5.有一次家里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做的丸子,我一吃就说不新鲜,但妈妈和客人都不信.妈妈又给了我一个,我一吃,还是不好的,但是没有人再理我,只有爸爸把我碟里的拿来尝了,爸爸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6.选材于家常,诸如待客㊁玩笑㊁饮食等.布局不拘一格,片段连缀成篇,正如回忆,看似跳跃㊁散漫其实自有内在的情愫将前后相连.写出了鲁迅先生冷峻㊁犀利之外的另一个侧面,他宽厚㊁殷勤㊁细腻,他开朗㊁幽默㊁健谈.这样的师长朋友,令萧红无法忘怀,同时也更容易感动读者.4㊀孙权劝学1.(1)从事.(2)于是,就.2.例如 往事 ,文中的意思是指 历史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过去的事情 .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4.(1)劝导并勉励㊀(2)吕蒙㊀(3)其一,吕蒙成为当权管事的人,必须学习㊀其二,孙权从自身的学习体会看,读书大有益处㊀(4)吕蒙通过学习,获得很大进步,让人刮目相看,并与鲁肃结为朋友5.文中的 吴下阿蒙 是贬义.因为鲁肃 与蒙论议 中,非常惊讶地说吕蒙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吴地的阿蒙了,由此可以推测鲁肃口中那个 吴下阿蒙 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所以是贬义的.6.文章写鲁肃与吕蒙论议㊁结友,着重体现吕蒙的才略获得惊人进步,这是吕蒙就学的结果,也是 孙权劝学 的结果,印证了孙权所说的读书 大有所益 .所以要详写,这样有助于启示读者认识读书对于一个人进步的重要性.4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1.好友陈峰我的好朋友陈峰是一个大大咧咧的胖男孩.他走起路来,有点左右摇摆,让人感觉憨憨的,不过他的身手还是很敏捷的,篮球场上他是绝对的核心人物.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被老师表扬了,他一脸灿烂;被老师批评了,他总是脑袋一缩,低下头去,调皮地扮个鬼脸,一笑而过.他遇到事情特别淡定,再棘手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小事一桩,他遇事喜欢说 不要紧的,可以想办法 ,仿佛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2.㊀㊀我推荐王慧老师.王老师今年五十多岁,已经在我们学校教了将近三十年的数学,带过十几届毕业生,在每一届学生心目中她都是一位好教师.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她会用最简单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最棘手的数学问题,每一个被她教过的学生都会感觉数学是那么的生动与有趣.王老师特别善于鼓励学生,哪怕是数学成绩很不好的学生,也会充满自信地跟着她学习.王老师还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她一直说学数学一定要有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能不懂装懂.她教过的学生,必定每人有一本工整的数学笔记本,她会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记录㊁如何整理㊁如何运用.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好老师.3.略第二单元5㊀黄河颂1.D2.(1)bèn㊀bēn㊀(2)j ié㊀j iē㊀(3)qū㊀qǔ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望/绘㊀流向㊀气势㊀孕育㊀守护㊀引领4.(1)C㊀作者依次将黄河比作摇篮㊁屏障和母亲.从内涵看,摇篮侧重滋5养文化,屏障侧重保卫国土家园,而母亲则兼具哺育和守护的含义.所以前两处感叹的情感各有所指,第三处感叹则是对前文内容的综合与总结.因此选C(2)从自身看,三个感叹句标志了层次二中的三个小层次,使结构更清晰.从和层次一的关系看,首先这三个感叹句形成了层次二的整体感,显示了层次一和层次二之间的分界;其次,层次一用第三人称指称黄河,层次二改用第二人称指称,第一处感叹句明确了指称对象,这样安排使层次间的转换更为自然.5.(能紧扣 坚强 解说,言之成理即可)参考样例一: 宛转 / 九曲连环 ㊀这是对黄河曲折前行的形态描写,说明黄河奔流绝非一路坦途,而是充满了阻碍与逆境,而黄河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直面困难,尽管经历曲折,但始终不变的是前行的方向.参考样例二: 惊涛澎湃 / 掀起万丈狂澜 / 劈成南北两面 ㊀这是对黄河充满力量的动作描写.当面前出现了强大的看似不可战胜的对手时,黄河会以更为强大的气魄和绝不放弃的毅力,一次次冲击,最终冲破阻挡,冲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6.(1)内容上: 朗诵词 概括了 歌词 的主要内容,即 歌词 是围绕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的一曲赞歌.结构上: 朗诵词 领起了 歌词 . (2)称读者为 朋友 ,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将读者带入整个«黄河颂»特定的情境中去聆听和思考.两个 我们 隐含的意思是:作者在 歌词 部分所发出的赞美和呼吁,跟每一个读者都息息相关,学习并继承黄河所具有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是对每一个读者甚至每一个中国人的期许.6㊀老山界1.(1)A㊀A㊀C㊀(2)E㊀(3)D㊀(4)B2.崎岖㊀高峻㊀ 在 之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63.自然环境:天气寒冷,山路陡峭㊁漫长.物资条件:缺乏食物㊁衣物.当时形势:后有追兵,任务紧急.爬山前:互相鼓励㊁打气.半夜里:坚决服从命令,在一尺来宽的山路上睡觉,冻醒时小声谈话,欣赏星空.快到山顶时:宣传人员多次跑动㊁积极动员;医务人员搀扶伤员病员,女同志们处处慰问和帮助.下山时:很多战士用脸盆㊁饭盒子㊁茶缸煮粥吃.红军的精神品质:吃苦耐劳㊁互帮互助㊁坚毅无畏㊁乐观积极.4.(1)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间各种声音交织 不可捉摸 的特点.以动衬静,渲染了半夜山间的寂静.红军战士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还能细赏山中的声音,表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敌人飞机以人 叹息 的特点,既表现了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暗示了他们对打内战的不满.5.不矛盾.第22段中战士们还没有翻越老山界,作者将之比喻成 巨人 ,形象地表现其高大陡峭的特点,重在体现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而第29段中战士们已经成功翻越了险峻的老山界,作者将之比喻成 矮子 ,生动表达了成功翻越后的兴奋之情.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表达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大无畏精神.6.(1)红军通过宣传安抚瑶民,并在自己物资缺乏的情况下赠予米粮,约束部队.(2)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反映了红军爱护百姓㊁严于律己的特点,也体现了瑶民对红军由害怕到了解㊁拥护的转变,由此可见,红军是一支立志于解放贫苦百姓,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性质与宗旨,才有了后文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表现出的无畏与乐观.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暗含一种因果关系,可以使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支爱护百姓㊁勇往直前的队伍.7㊀土地的誓言1.仰㊀吟㊀召㊀绕㊀亘㊀契72.(1)C㊀A㊀(2)B㊀A㊀(3)A㊀B3. 泛滥 本义是 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满溢,到处都是 ,是贬义词,并不适合表达作者对关东原野的情感,但如果联系前面一句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 ,其中的 喷涌 正是 满溢 的意思;再联系后文,作者一口气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这些形象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正是 到处都是 的感觉.因此, 泛滥 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不可遏制的热烈的情感.4.(1)首先, 土地 指的是丰饶美丽的关东大地.其次, 土地 指的是 九一八 事变后沦陷的故乡.最后, 土地 指的是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2)不是,是 我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具体内容是 我 一定会回到她的身边,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解放她,恢复她美丽的面貌.(3)首先,题目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 土地 象征着故乡和祖国.其次,它是 文眼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即对故乡和祖国的眷恋与热爱.5.(1)①舒缓㊀②主要按照春秋两季的时间顺序进行组合,是画面式的㊀③侧重于呈现富有关东原野特点的景物,是属于每个关东人的记忆(2)第1段描写呼应了 我 情感的 喷涌 泛滥 ,表现出故乡召唤 我 的急切.第2段描写是 我 对故乡情感更深层更细致的表现,自然引出下文 我 强烈坚定㊁近乎呐喊的誓言.8㊀木兰诗1.A2.(1)不闻机杼声㊀唯闻女叹息㊀(2)阿爷无大儿㊀木兰无长兄㊀(3)朔气传金柝㊀寒光照铁衣㊀(4)将军百战死㊀壮士十年归㊀(5)同行十二年㊀不知木兰是女郎3.决定替父从军㊀征战十年㊀辞官还乡㊀家人团聚(答案不唯一,大意对即可)4.(1)木兰巧妙地利用了 儿 的多义性来掩饰自己的女儿身份. 儿 可以理解成 青年男女的自称 ,这符合木兰的真实身份,木兰以此自称不算欺君.但是在旁人听来却毫无破绽,因为 儿 还可以理解成 对年8少男子的称呼 或 儿女对父母的自称 ,完全可以理解为木兰用父母亲情来向天子解释想要还乡的原因.(2)首先,木兰是个不贪图高官厚禄的人,面对天子的厚赐,她毫不动容.其次,木兰是个本色质朴的人,她孝顺父母,眷恋家园,认为和家人平静生活是最大的幸福.再次,木兰也是个机敏的人.她知道自己是女儿身这个秘密绝不能泄露,因此不能留在朝廷.她的机敏也可以从 送儿还故乡 的回答中体会到.5.诗歌更想突出的是木兰身上作为一个普通人家女儿的形象特征,她勤劳善良,孝顺父母,爱美,面临抉择时会忧愁叹息,离家万里时会无比思念,回家恢复本来身份后会立刻梳妆打扮.因此诗歌将叙述重心放在木兰居家生活场景的描写上,理解了人物的这一基本形象后,再去看木兰替父出征的勇于担当,在边远战场多年征战的艰辛与英勇,都会有更深的体会.诗歌有意淡化了战争部分的描写,是希望读者认识到这个女英雄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再去理解她的传奇性.6.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句诗的意思是木兰出征前跑了许多集市来购买入伍所需的物品,并非是说在一个集市买一样东西,体现出准备工作的忙而不乱.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后,语言简练,表意完整./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句诗的意思是木兰坐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脸上贴上美丽的装饰物,是木兰恢复女儿身份后爱美天性的流露.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后,语言简练,表意完整.写作 学习抒情1.我的小狐狸,你已经长得这么大,这么漂亮,这么威风了吗?(表达出对红狐狸的想念㊁对重逢的喜悦即可)2.(1)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叶圣陶«荷花»)9(2)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李汉荣«外婆的手纹»)3.略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略第三单元9㊀阿长与«山海经»1.wù㊀dàn㊀z h uō㊀dào㊀疮㊀诘㊀霹㊀慕2.阿长,鲁迅的保姆,原名不详,生卒年月不详,外形黄胖而矮,可能是年轻守寡的孤孀,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其他身世不详.3.写了长妈妈搬弄是非㊁睡相差而不改㊁强制我遵从很多规矩等事件.这些事件表现出长妈妈的粗俗㊁无知㊁迷信.4.这两段文字告诉读者: 阿长 并不是这个保姆的真实姓名,而是她的前任的名字.这说明阿长地位卑微,不被尊重,表现出作者对小人物的 哀其不幸 .另一方面,阿长对于别人随意称呼她的不尊重行为毫无反抗,表现出她的麻木,暗含着作者对这种麻木的 怒其不争 .5.用 实在 不能不惊异 伟大的神力 这些带有夸张意味的词语表达了 我 对长妈妈由衷的敬畏之情.长妈妈关于长毛的讲述内容荒诞不经,而 我 不但没有表示怀疑,进行反驳,反而一步步延伸下去,这背后荒谬的逻辑带来了幽默辛辣的特殊表达效果.6.长妈妈不识字;长妈妈把书名错当成«三哼经»;长妈妈说不清书的内容;这本书并不常见等.7.不同.第13段的 空前的敬意 表达了年幼的鲁迅听到长妈妈讲述的 长毛 的故事后的心理感受,长妈妈讲述的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作者不但不怀疑㊁不反驳,不反感㊁不恐惧,反而产生 敬意 ,这样的表达有10反讽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包括幼年的自己的愚昧无知的调侃.第26段的 新的敬意 是正面的抒情,在没有人关注到作者的心理需求时,只有保姆长妈妈关注了,并且满足了,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8.作者感念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对当年和后来的自己影响深远,所以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她.表明作者对于阿长这个被侮辱㊁被损害㊁愚昧麻木的小人物,不仅仅是 哀其不幸㊁怒其不争 ,更有一种感动和钦佩.体现出作者可贵的人文情怀.10㊀老㊀王1.堂吉诃德㊀钱锺书2.(1)工作差,是个蹬三轮的单干户㊀(2)没有亲人可依靠㊀(3)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瞎,一只眼有夜盲症㊀(4)被人猜测年轻时不老实㊀(5)生活穷困,居住简陋3. 坚决 体现出老王对作者一家超越主顾关系的亲人间的关心; 一定 写出了 我们 给老王钱时的坚决.固然有 我们 不愿占老王便宜的想法,体现了让他生活有基本保障的善意,但也体现出作者潜意识中还是认为自己经济地位是高于老王的.4.老王的用意是在临终前最后看一眼自己视为亲人的作者一家,把自己仅有的好东西给予他们,以报答作者一家对自己的恩情.以下答案二选一,或综合二者,言之成理即可:不知道.因为作者再三谢的是 好香油 大鸡蛋 ,作者表达感谢的方式也仅仅是给钱.知道.作者聪明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老王的内心诉求,可是她当时被吓傻了,下意识在回避.所以仍是用钱来回馈老王.5.第1~7段:主要采用叙述性文字,交代了老王的情况及作者与老王的交往,情节推进比较快,暗示了作者对老王有关心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过这个不幸的人,字里行间渗透了隐隐的愧疚之情.第8~16段:主要采用描写性文字,呈现了特殊状态下的瞬间细节,情节推进慢,表现了强烈的震惊,相对显豁地表现出愧疚之情.作者通过两种表达方式的转换,使愧怍之情逐步显性化,由此引发第1117~22段的反思.6.老王给予作者一家的是一腔热忱和真情,而作者给予的是金钱和礼貌上的回报,这份情感在付出上的不对等,令作者反思.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给一个临终之人以最后的心灵慰藉,让作者备感 愧怍 .阅读方法:抓住抒情句中关键词,找到相关事件,聚焦人物表现,分析语言形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分析表达方式的差异原因,理清内容间关系.11㊀台㊀阶1.(1)啪㊀(2)嘎嘎㊀(3)呼㊀(4)嘎叽2.(1)与后文新台阶造好后的不实用㊁不自在形成对比.(2)突显父亲造台阶的真正目的:实现地位的提升,满足精神上的需求.3.浅层次:我这人怎么干活没力气了?深层次:我这人怎么生活没劲头了?更深层次:我这人怎么辛苦一辈子完成了梦想却并没有感到幸福?4.这是一段对父亲踏黄泥的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 浮 和 漂 写出了父亲在凌晨的大雾中工作时的环境状态, 挑 晃 和 滚 表面上是写水珠,其实是体现了父亲踏黄泥的辛劳和投入的状态.表现出父亲对造台阶的重视和为此付出的艰辛代价,塑造出父亲勤劳执着的形象.5.父亲颠倒了因果:地位高是 因 ,台阶高是 果 .父亲搞错了表里:地位高是 里 ,台阶高是 表 .他改变果去推出因,是不可能的,改变表去更换里,是荒谬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这种 台阶高,地位就高 的思想观念本身就是错误㊁落后的,但这种思想却根植于父亲这样广大落后愚昧的农民的思想深处,因而造成了这幕悲剧.答案不唯一.要求:(1)以文本内容为依据;(2)分析合乎逻辑.12㊀卖油翁1.欧阳修㊀永叔㊀醉翁㊀六一居士㊀文忠2.(1)擅长㊀(2)自夸㊀(3)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4)点头㊀(5)打发3.(1)B㊀(2)A㊀(3)E㊀(4)C㊀(5)D4.陈尧咨善于射箭,因此常常自夸.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技术表示不屑,激12怒了他.卖油翁用精湛的酌油技术告诉陈尧咨熟能生巧的道理.陈尧咨笑着打发了卖油翁.5.前者强调 不同 :不同的身份㊁不同的技艺.显示出陈尧咨对卖油翁的不屑态度,凸显其 自矜 的性格特征.后者强调 相同 :技艺有相通之处㊁所包含的道理(规律)相同.显示出卖油翁对 熟能生巧 规律的理解,以及其沉稳练达的性格特征.6.以下答案二选一,或综合二者,言之成理即可:陈康肃公射箭技艺高超,但骄傲自大,在看到卖油翁的酌油技艺后,善于反省.卖油翁酌油技艺高超,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 抓住细节1.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加以扩写的内容有养护水缸㊁日常维护等.本文的主旨是:建缸㊁养护是个需要责任心的工程.建缸部分,作者已经展开细节描写,这是体现 工程 难度和 责任心 重要性的环节.养护部分未展开细节描写.2.略3.略名著导读1.(1)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㊀(2)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㊀(3)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2.略3.同意.曹先生回京一定会帮助祥子;虎妞不死,至少祥子还有家人;小福子不死,爱情也许能够给予祥子生活的力量.不同意.祥子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中生活在底层受迫害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像祥子这样企图靠着个人力量改变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