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9月28日,尼泊尔希塔航空公司的一架小型飞机在从首都加德满都起飞后不久坠毁。

初步调查显示,这次失事主要的原因是飞机撞上飞鸟后迫降时起火所致。

B . 近年来,我市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办成了一批惠民实事,为城乡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底线民生”。

C . 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2年9月25日在成都隆重开幕。

资阳市以“绿色资阳、西部车城”为主题向世界展出了近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产业优势。

D . 高考前学习繁忙,考生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这就需要广大考生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难道我们能否认高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吗?2. (2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有人认为,人类所需要的食物与大地所能供给的粮食会愈来愈不成比例,人类的处境会日益恶化,贫富不均的情形将每况愈下。

B .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象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

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着。

C .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珍藏多年自认为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不名一文的瓦片。

D . 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百姓,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3. (6分) (2017高一下·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源头领略中国文学之美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常常以为学过了“关关雎鸠”或“蒹葭苍苍”就是学过了《诗经》,我们以为吟唱被改编过的“我愿逆流而上,寻找她的方向”就是在亲近《诗经》,我们甚至以为读一些作家对《诗经》的纯美解读就感受到了《诗经》之美。

可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去深入《诗经》,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呢?《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中国文学之“祖”。

读《诗经》,你会有一波又一波的惊喜,你会发现,你学过的那么多唐诗宋词,你用过的那么多词语典故,原来是出自这里。

《诗经》里最美的送别。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燕》),诗中那上上下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使一幅“劳燕纷飞”的悲伤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又让我们看到一个伫立在那里的人,看着被送之人,一直看到看不见为止。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应该就是这“瞻望弗及”场景的延续吧。

明代学者称这首诗为“万古送别之祖”,确实一点儿都不过分。

《诗经》里有最美的女子。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名句,同样出自《诗经》。

整首诗的名字是《硕人》。

“硕人”就是“高大的人”,古代以高大健硕为美。

这是《诗经》305首中写得最美的一首诗,后世那些描写美人之美的词汇,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大为逊色。

诗中写到,这美人,她的手像嫩嫩的白茅草,她的皮肤像润肤膏凝聚起来那样。

最关键的,是她笑起来是那么优雅,她的眼睛是那么顾盼生姿。

如此华丽丽的比喻,出现在上古时代,你是不是会觉得惊讶?、《诗经》里还有最美的男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淇奥》),这位绝世男子性情稳重儒雅,举止庸容高华。

古人打磨骨叫“切”,打磨象牙叫“磋”,打磨玉叫“琢”,打磨石叫“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更何况,这男子“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喜欢开玩笑,但不令人难堪。

他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于谈笑之间,大事成就。

这样的男子,是不是好男儿的典范?《诗经》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民间的男子女子,还是征夫思妇,或者王公贵族,他们都有形有神,那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过。

一个小官吏在出差的路上感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天上小星三五颗,自己却得连夜走在路上;淇水河边,姑娘叫小伙子去看水,小伙子说已经看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溱洧》)……沿着《诗经》的河流逆流而上,你会感受到他们那些平凡的生活,那些与我们一样的情感路径。

他们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他们的悲愤,他们的讥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抑郁……都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以或喜或悲的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读《诗经》,感受会有不同。

但我想说的是,在你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如果一生都没有好好读过《诗经》,也一定是一件遗憾的事。

了解中国文学的根,请从《诗经》开始。

(1)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唐诗宋词、词语典故,都能在《诗经》中找到源头,因而《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根,是中国文学之“祖”。

B .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有对爱的呼唤、对美的渴求,也有悲愤,他们或喜或悲,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

C . 《诗经》记录了上古时期人们的平凡生活和现代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它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风尘,到今天仍然感染着我们。

D . 《诗经》中最美的送别,有最美的女子,还有最美的男子,我们需要好好读《诗经》,否则一定会遗憾终生。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硕人》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人顾盼生姿的神态,后世描写美人的词汇都无法与之媲美。

B . “瞻望弗及”语出“万古送别之祖”《诗经·燕燕》,“唯见长江天际流”“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其有同样的意境。

C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淇奥》,它形容男子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的风度。

D .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塑造了一个朝夕为公务繁忙,夜里仍在赶路的小官吏的形象,对他的刻画有形有神,真实而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部《诗经》,然而真正一首一首通读《诗经》,并从中领略其文学之美的,却非常之少。

B . 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亲近《诗经》,感受《诗经》之美,就应该深入其中,领略其原汁原味的美。

C . 《诗经·淇奥》中的男子不仅稳重儒雅,高贵坚定、丰神俊朗,而且具有诙谐幽默的交际技巧。

D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诗经》会有更丰富的感受,但作者强调,无论年老年少,读《诗经》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4. (18分) (2015高一上·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金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

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

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

”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

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

“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

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

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

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

”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这种精神是普世的。

”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

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

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

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

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

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

“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

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

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

“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