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中国绘画中,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 不设色者,谓之白描。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 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 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 其最初而要者,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 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 亦在个中矣。”
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
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 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 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 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 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这灰白 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 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 述人物的身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雪三日( 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 客此( 名词做动词,客居)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
痴者”)
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
什么样 的雪景 让他痴 ?
一白 与 天云山水 痕,芥,粒
材料二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 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 破家亡回忆旧事,他会看见什么?)
一 个 人 看 雪
是第几级呢?
12 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 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本文 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
3.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 趣。(重点)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 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 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 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 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 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 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 “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 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 成的悲惨遭遇。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 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
雾凇( ) 一芥( ) 喃喃( )
铺毡( ) 强饮( ) 崇祯(
)
沆砀(
) 更有此人( )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 色,跟“黑”相对
上下一白( 白色 ) 白
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 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 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 神之笔加以点化。
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 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 卖弄而已。”(《作文秘诀》)
白描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 文、诗词的创作中。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 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 《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 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 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拏( ) 更定( ) 毳衣(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文中写景 叙事 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写完景作者要开始叙事了。 那晚他还遇到了什么事?心情如何?
他与知己还有相似处吗?从哪里知道的? 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另有深意?
材料一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 (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 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张岱反清 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 岱写《湖心亭看雪》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
大 大喜曰( 副词,非常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 长堤一痕( 数词,一 )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 )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 )
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 更 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更加,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