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动发展;既协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点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水准,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升地数学教学成绩的目的。
为此,根据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的经验,对分层教学作粗浅归纳。
因为学生个性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有不同,所以导致学习需求和水平发展也不尽一致,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在常态编班下,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合的、着眼于促动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一、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扎实,接受水平强,学习方法准确,成绩优秀;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水平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层次,可把学生的自愿和教师的分组结合起来,以使学生能接受为原则。
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
分层推动缩小a、b、c组间的差别,最终实现c组逐步解体,a组、b组持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分层以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科学地制定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其要求是:教学目标层次明确,并且与学生的层次性相一致;a层学生应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刻理解知识点,侧重于水平的迁移及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思维水平,拓宽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灵活和综合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b层学生应侧重一定的综合性和提升性,能够比较灵活使用知识,培养创造水平;c层的最低目标不能低于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形成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水平。
例如初二代数的因式分解,对c层学生我要求能用四种基本方法;对a、b层学生能够适当补充换元法、配方法和代定系数法等方法。
又如:在学习求根公式时,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会应用求根公式;b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使其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a层学生则是使其能准确地推导求根公式,能熟练应用求根公式。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实行分层。
确定每一节课知识的教学起点、教学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人施教。
它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
“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又能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对应的层次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每层学生都应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由浅到深,又简到繁,以b层学生为主线,层层推动教学。
课堂教学有利于c层学生巩固基础知识,b层学生略有提升,a层学生充分发展。
确保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找准切入点。
教师统一授课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到目标。
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 b 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动,课后辅导兼顾a 、c 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
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
做到对 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提升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 b 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 c 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时进度以a 、b 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 a 、b 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
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即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分层。
适当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布置作业时,各层学生作业题基本一致,但内容和要求不同。
c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基础题,侧重于简单模仿型作业,旨在促动学生重视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b层学生完成书上基础题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升性的习题,侧重于新颖易做的作业,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a层学生在完成书上基础题外,能够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型的问题,即做创造性的练习,注意一题多解,侧重于应用实践型作业,旨在让学生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分层作业意在克服了整体划一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感到作业已不是负担。
数学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的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
对a层学生实行提升性的辅导,注重培养水平,发展特长;对b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对c层学生主要是补课,既补新课又补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通过补课而逐步提升,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五、考核和评价分层。
考核测试是对教学方面实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
考核和评价具有激励功能,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成绩考核分层也要实行分层。
分别命题,异卷同考时,试卷的分层与学生分层对应。
c层试卷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水平要求较低;a层试卷
重视水平的考察,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和适度创新,起点较高;b层试卷界于二者之间。
各层学生的考试时间和分值相同。
命题时必须把握好易、中、难试题的比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方法也应不同。
在不同的要求下,分层考核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刻苦努力,都能感到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趋于接近,使各层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教学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教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试卷命题等都要分层。
因为分层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智力、水平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因为目标内容层次化,从实际出发,有利于提优补差。
因为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总来说之,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动发展;既协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后进生不动”的局面,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点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水准,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升地数学教学成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