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韵特征看英德附城话的归属*严修鸿摘要:英德附城话是一种兼有粤语、客家话特点的混合方言,分布在英德市的市区周围。
本文列出这种方言的各项音韵特征,并透过方言比较,确定其方言归属。
本文认为附城话的粤语特征是其固有的,而客家话的特征则是后起的。
研究附城话的这些特征,对了解粤语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德;附城话;粤语;客家话;音韵特征一、英德市的方言概况1.1 英德概况及方言分布英德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上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南距广州138公里;北距韶关90公里,全市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英德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浈阳、浛匡县,南汉乾享四年(920年)设英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为英德府,历史上还设立过郡、路、县等行政区建制。
1949年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设市(县级市)。
英德东邻翁源、新丰,正北与乳源、曲江接壤,这两片是纯客家话区。
南接佛冈,西南连清远,西北与阳山毗邻,这三面都是客粤方言混合分布带。
全市居民大多数讲客家话,其次讲粤方言。
根据庄初升先生提供的调查资料,英德市的方言分布大致如下:横石水、青塘、黄陂、桥头、白沙、鱼湾、沙口、云岭、下石太、大镇等是纯客乡镇,横石镇和石牯塘镇除瑶胞讲瑶话外,以及石灰铺镇除保安村委下属的井唇村罗氏讲“黎话”(归属未明)外,均讲客家话。
张陂、附城、大湾、波罗、沙坝、望埠、连江口等乡镇以客家话为主,少数村落讲粤方言,望埠镇还有少数村落讲“附城话”(详见下文),连江口镇的山村一带讲“麻声”(当地的土话,应属客家话或客、粤混合的方言,下同),初溪村姓张、谢、赖的讲龙南话(属闽南话)。
水边镇和大洞镇绝大部分讲“麻声”,少数村落讲粤方言。
西牛镇除沙坝、冲面、石角坑、金峰、黎沙、楼子角讲“麻声”,高道村委会的吉水村张氏讲闽南话,其他均讲客家话。
浛洸镇有70%左右的人讲客家话,有20%左右的人讲白话,街区居民讲白话和客家话,而农村以讲客家话为主,鱼咀、丰收、麻坜和三村讲梅县客家话,鱼咀下坝村姓谢的有100多人讲“鹤佬话”(潮汕话),鱼水讲惠州话。
青坑、明迳、岩背、黎溪等乡镇的少数村落和九龙镇的金鸡、河头讲客家话,其他地方讲粤方言。
大站镇讲大站话(类似“附城话”)。
1.2英德的附城话广东省英德市郊区的英城镇(岩前、桥下、石尾、下街、裕光、洋塘、江湾、白沙、矮山坪、马口、长岭、廊步等村)、大站镇(南岸、璟头、果树头、大等、波罗)、望埠镇(沙[作者简介] 严修鸿(1969-),男,福建武平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广东广州,510420)*本文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招标课题“英德市境内语言文化调查研究”及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濒危方言研究”(07JJD840201)的资助。
口,朗新,高梁,联丰等村)、横石塘乡(仙桥村)等地分布着4万多说“附城话”的人口。
他们主要的姓氏有:谭、莫、杨、黄、李、张、邓、冯、林、温等。
附城话,是使用这种方言者的自称,有一种戏谑的叫法是“鸡屎话”,本地人解释为来自他们把代词“这样”说成“kɐi24ʃi35”,还编了一个“鸡屎(谐“这样”)酿豆腐”的双关故事来自嘲。
“鸡屎酿豆腐”说的是有一个讲附城话的英城人去到讲“硬声(客家话)”的乡下探亲,亲戚家很热情地做酿豆腐招待他,他一看亲戚酿豆腐的方法和他的不同,于是说:“老表,唔系咁酿嘅,要鸡屎酿豆腐先好食嘅。
”(意思是:老表,不是这样酿的,要这样让豆腐才好吃的)。
根据附城话地理分布来看,这可能来自早期“街市话”的说法—这种方言主要分布在英德的县城街道与集市周围。
此外,附城话也被称作“平声”,与当地的客家话“硬声”相对应。
说附城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他们把说客家话的人叫做“客家佬”。
附城话的使用者,传统上还是注重语言传承的,也有一些劝谕,如“可卖祖宗个田,唔卖祖宗个声”来灌输语言忠诚的理念。
在江湾村等附城话集中分布的区域,若子孙改口说白话,客家话等,会被人嘲笑,说是“打杂种”,“臭膦屎泛天”等。
但因附城话处于客家话(遍布全市各乡镇,使用人口70%以上)、广州口音的粤语(分布于城区及部分乡镇驻地,1930年代后期迁入,属于强势方言)的包围之中,语言接触频繁,不论男女老少,基本都会英城镇的白话,能听懂客家话的,也占七成以上,兼通客家话的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郊区的乡村迁到英城镇居住,这些外迁者多数改口说英德白话了。
“附城话”的使用及传承已逐渐处于濒危之境,其中近郊城北的洋塘、裕光、下街等村子的语言流失最为严重。
客家话在广东、广西与粤语有广泛的地理接触,在粤中的龙门、增城、从化、清远等地以片状接触为主,在粤西则往往以客家话岛的方式而存在,处在粤语包围之中。
本文要介绍的是另一种比较罕见的情形—粤语作为方言岛的形式被客家话包围渗透的语言接触案例。
笔者2008年6月、8月曾两次前往英德县城调查。
发音人谭志广先生,1931年10月出生于英城镇江湾村,谭先生除了母语附城话,也会县城的那种晚近形成的粤语,即上个世纪因抗战内迁的广府白话,他曾在客家山村从教多年,因此也会说流利的客家话。
二、附城话的声韵调1.声调(6个)调类调值例字调类调值例字阴平24 诗花光猪阳平21 时来云平上声35 史久雨少阴去55 试去坐买阳去33 示路大道入声 3 失百食白2.声母(20个)p帮兵边病斧ph潘婆怕白m b米苗文万f夫非肥胡v温话越云t点多电杜账th推头土淡敌l老龙脑耐尿k官姑坚具跪kh靠启其舅剧ŋg牛日娘x晓好轻壳 恩爱欧tʃ张章住爪tʃh唱尺缠虫茶ʃ商双石船ʒ爷腰如ts左紫谢助种tsh次晴七随似s私修数山3.韵母(55个)a麻茶瓦华ia也夜ua瓜挂ɔ多左歌磨火梳e写且车蛇øe茄i礼弟皮知尾二持ɿ做紫次四使y女叙书举朱u布图古斧辅au刀高交宝饱ɐu兜钩某头愁eu标消照晓要iu刘酒九手有ae大我带豺界徙uae快怪ɐi世米妻西肺肥为uɐi桂魁规魏ɔe袋再改梅外会衰øi堆雷岁类随an贪男咸碳山还uan关en闪点镰险鞭连善面边ien钳厌欠然件坚øe n建恋全专ɔn肝岸搬短酸øn村嫩春笋ɐn盆魂分uɐn昆滚军均Eŋ林心针金斤印英ɐŋ含参根恩崩腾邓冰兴uɐŋ耿京幸政aŋ冷生成iaŋ病请钉轻uaŋ梗ɔŋ帮网床张光放江双øɔŋ姜两枪腔oŋ东红中龙宫ŋ吴五aʔ百格iaʔ壁踢uaeʔ括刮aeʔ塔合腊鸭乏达八滑发袜ɔeʔ割渴活eʔ猎接涉贴灭列节ieʔ劫业热杰øeʔ雪说乙ɔʔ薄恶药觉确国øɔʔ弱脚削ek习执入失一质戚的øt卒律戌出ɐt窟不物佛uɐt骨橘ɐk北特直色食域适敌ok屋族竹六从以上列举的音类、例字大致可以看出,附城话兼有一些客家话与粤语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混合性质。
如下我们分别将它与客家话,粤语的特征等分别列出,逐一讨论,最后做个总结,探讨附城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与客家话相同的音韵特征1. 浊上字白读归阴去附城话平声、去声分阴阳,上声、入声不分阴阳,有6个调类。
阳上调缺失,全浊上与次浊上白读都归阴去44,而文读层则归全浊上归阳去33,次浊上归上声35。
苎柱tʃhy44、舅khiu44、近kheŋ44远近/keŋ33近视、有ʒiu44、买m bai44、李li44姓李/li35李子具有这种调类分化的模式的方言分布在粤中、粤北,一直延伸到赣南的大余。
有关这个特点,笔者曾经专门论述,认为这是西线客家话的重要特征。
如下是严修鸿20042的论述:大余、河源等地古浊上字调类分化的模式赣西南的大余(李如龙、张双庆19923),南康、粤北的连平、始兴(黄雪贞1987a4)、南雄县乌径(庄初升2002根据万波的记音稿邮告),粤中的河源(李、张1992)、惠州(黄雪贞1987b,詹、张19885)等这一块相邻的方言区的古浊上字往往读为阴去而不是归阴平:惠州、博罗、龙川、连平等地客家话也有这个特点。
与西线客家相邻的一部分粤语区也有这个特点:根据陈卫强2008,43页,广州郊县从化的太平、神岗、增城的新塘三地粤语,以及据本文作者2005调查,龙门县的粤语,也是阳上调消失,现在归入阴去了。
这可以看成是西线客家话流播的结果,附城话的早期可能来自在增城、龙门、从化这带的粤语。
2.匣母合口读f-者比较多,读v(w)者少华fa21、胡fu21、会fɔe33、怀fae21、惠fɔe33、活fɔeʔ3、或fɐk3如上几个字,多数粤语都是读w-一类的声母,而附城话读f-类,很可能是是受到了客家话的影响。
3.溪母字读kh-比较多溪母字不论客、粤,都有读擦音的情形:裤去口气肯…,但粤语比较典型,溪母读擦音的特别多。
但是附城话仍有比较多的溪母字还读作kh-声母,如:可khɔ31、科khɔ24、启khɐi35、快khuae44 、考khau35、巧khau35、欠khien44、宽khɔn24、孔khoŋ35这也可能是周边客家话渗透的结果。
4.咸、深摄的双唇辅音韵尾转化,并入山臻摄2严修鸿:《客赣方言浊上字调类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语学研究·开篇》,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屋研究室出版,总第23期,2004年。
3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方言》1987年第2期。
5詹伯慧张日升主编:《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咸摄并入山摄,收-n/-ʔ韵尾:蓝=兰lan21、减=简kan35、签=迁tshen24、添=天then24、辣=腊laeʔ3、甲kaeʔ3:杀ʃaeʔ3、帖=铁theʔ3深摄并入臻摄者,韵尾都转化为-ŋ/-k:心=新seŋ24、金=斤keŋ、湿=失ʃek3臻摄合口字,并无深摄混入者,则都保留-n/-t韵尾:门m bɐn21、墩tøn24、春tʃhøn24、物m bɐt3、出tʃhøt3、律løt3相距不远的曲江县马坝6、连南客家话7,咸、深摄的韵尾转化,并入山臻摄。
附城话这点上很可能是与周边客家话共同演变的。
5.灰韵读同咍韵灰韵字,多数粤语读同止摄合口与咍韵不同。
而附城话类似客家话,将部分灰韵字读同咍韵:杯pɔe24、背pɔe44、倍phɔe44、梅媒m bɔe21、妹m bɔe24、灰fɔe24、煨vɔe246.蟹止摄三等有ɿ韵资兹tsɿ24、自=巳tsɿ33、次=似tsɿ44、私事sɿ24,但只限于精庄组,知章组仍不读ɿ:之支tʃi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