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周措语文教研组组长一、说明文教学概说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

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

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

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一)什么是说明文?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

好多人认为,“说明文”的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

阅读板块第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这里,我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说明文”。

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

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

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

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指出:说明就是介绍。

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

旧体系写作原理对“说明”的解释,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

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论”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

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

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说明文。

比如,《关于x x 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

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的成果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

凡是作者的某种“发见”,都面临着“证明” ,“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

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

这是“说明”在内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

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

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说明文的分类: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

这种分类只是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未揭示说明文类的内在差异。

余彤辉教授建议,把科学文本分为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和泛科学文本(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 0 0 5 年第5 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文本大都是后两类。

比如,《说“屏”》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屏”这种事物,而是在谈“屏”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

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

再如《桥之美》,我们也可以作为美学随笔(偏重议论的散文)来阅读。

董水龙教授提出,科技作品的文体大致有科学观察记录、科学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普作品和科技产品说明书(包括操作手册之类)所谓的事物性说明文就是科学记录或科学报告,所谓的事理性说明文就是论说文中一个种类或者说是广义上的科学论文。

参考以上意见,并考虑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识基础和操作习惯,我们把“说明文”视同“科学文本”,它包括原创性的科学论文和实验报告、科普作品、说明书三类。

中学教材中的科学文本主要是科普作品,即:不需要科学论证的、只是介绍事物特点和科学知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说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1.抓特征2 、讲方法3 、理顺序4 、语言准最新的意见指出:在这些关于阅读说明文的陈述性知识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说法,只是对“记叙文”知识的借用,而逻辑顺序则是一个等于什么都没有说的知识。

什么是逻辑呢?《现代汉语词典》说:“逻辑:思维的规律。

”可见,逻辑顺序是按照思维规律来安排文章的一种写作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征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等等,这些所谓的说明顺序,只是对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的借鉴。

而说明方法中的种种,不过是对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移植。

如打比方就是比喻修辞,引言论就是引用修辞;举例子则是举例论证的翻版,列图表无非就是论证过程中的分析演绎或归纳,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至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其实就是由科学报告的思维缜密性和科学论文的思维逻辑性决定的。

而科普类科学作品由于是对原创性科学作品的嫁接和移植,是为了向大众传达科学知识和科学资讯,所以在表述时也必须遵循科学思维的用语规范。

我们认为,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

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例如:读药品说明书中的“一日三次,一次三片”,不在于知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是弄清楚“一日”是12 小时还是24 小时,“三次”是饭前还是饭后。

教《统筹方法》,让学生明确了“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但“统筹方法”究竟是什么东西,多少人都理解错了啊!说明文的教学要点和教育价值:1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我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位初中生默读《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她“什么是克隆”,结果是她回答不出要点,看着书也答不出。

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读懂花儿有各种颜色的成因。

有些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但对于说明文来说,这是第二位的事情。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

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

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其实,对许多说明文而言,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不困难,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语、用段首设问句的方式,点明了写作思路;“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学生也很容易辨认。

真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文章介绍的那些科学事理,学生真的能读明白吗?乃至所举的例子,究竟在说明什么,学生理解了吗?2、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

3、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苏州园林》、《说屏》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

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4、怎样处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

5、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