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唯意志论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A 唯心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二元论D 辩证唯物主义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7、发展的实质的是(D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A 普遍有效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直接现实性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A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 激变论的观点D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1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B)A 可知性B 客观性C 偶然性D 随机性1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16\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说明了(A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 规律的能动作用17“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8、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这说明了( C )A 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 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 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19、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

这种说法违背了(C)A 社会规律的可知性B 社会规律的属人性C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D 社会规律的差异性20、“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D )A 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 人的个体差异性C 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21、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2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3“假象与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存在”,这个命题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折中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是(A )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D 实践到认识25、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B)A 把个别当做是独立的存在B 把一般当做是独立的存在C 认为个别就是一般D 认为一般不是个别2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 思维生产现实具体的过程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二、多选题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ACD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不依赖于前者C 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意味着(ABCD )A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D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纯粹运动是不可能的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 )A 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4、新事物是()A 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B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C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 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5、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蟹、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BC)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6、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 意识的创造性B 意识的目的性C 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 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B )A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B 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C 人的意识的创造性D 人类活动的受动性8、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ABCD)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C “尚和去同”D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D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 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1、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1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CD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D )A 水往低处流B 日出于东落于西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格言中或者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AD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15、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 和实生物1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D )A 生产实践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 道德实践D 科学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