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重点(精)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重点(精)

填空、简答:1.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追求下列课程理念:①教育民主;②国际理解;③回归生活;④关爱自然;⑤个性发展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①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②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③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4.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①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②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5.课程基本理念有以下四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语文课程目标与语文课程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

离开了课程功能,目标的制定就缺乏内在的依据。

8.中外母语课程的独特功能:①培植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母语课程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④母语课程奠定个体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基础9.语文课程目标也称语文教育目标,它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并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方向。

10.三个维度:“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1.立足三个“统一”,把握“三维”目标:①过程与结果的统一;②认知与情意的统一;③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12.教学阅读转型的表现:①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②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③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④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13.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表现:①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的转换;②从教师“肢解”到学生“体验”的转换;③从预设性教学到生成性教学的转换;④从倾听型学习到言说型学习的转换;⑤从结构型教学到后结构教学的转换14.阅读教学转型存在问题解析:①防止阅读教学中的浅体验;②防止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③防止阅读教学中的伪生成;④防止阅读教学中的乱言说;⑤防止阅读教学中的无结构15.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①与教科书的对话;②与教师的对话——垂直性互动;③与伙伴的对话——水平性互动;④与环境的对话——发散性互动16.阅读教学要坚持四个主体性的统一:①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②语文教师的施教主体性;③教材编者的编辑主体性;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7.我国中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写以致用的思想一直未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所倡导;②在“写以致用”思想主导下,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成为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③端正写作态度、培育写作情感,也是我国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18.写作教学缺乏有效性的主要特征:①写作教学内容缺失;②写作指导缺位;③写作教学观念落后;④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⑤写作体式要求失当19. ①关于“写什么”: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其次,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最后,要研究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

②关于“怎么写”20.口语交际教学,原名听说训练。

第二次飞跃是在新世纪之初,其明显的标志是2001年7月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以往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从而突出了口语的交际功能。

21.听说能力的基本结构:①听话能力结构:a.感知语言能力;b.理解语言的能力;c.品评语言的能力;②说话能力结构:a.内部语言的组织能力;b.口语材料的选择能力;c.语音运用及应变能力22.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种质地的课程内容:①反思性的课程内容;②形成性的课程内容;③技巧性的课程内容23.从课程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①设置综合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语文课程观;②设置综合性学习有助于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a.密切了语文课程与多个领域的联系,b.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保障,c.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③设置综合性学习可以弥补分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2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①活动准备阶段;②进入问题(课题情境阶段;③实践体验和问题求解阶段;④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25.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①以正面评价和激励评价为主;②全面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③关注问题意识和多样化的探究;④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⑤重视过程和体验26.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策略:①学生作品平均法;②教师观察交流评价法;③问卷调查法27.高中阶段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课程,课程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即由原来实行单一的必修课变为必修课加选修课,于是就产生了学生的选课制。

学生选课制的到来,必然引起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也就是说, 客观上要求采用学分制。

由此可见, 学分制与选课制密切相关。

28.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①范文系统;②知识系统;③作业系统;④助读系统29.语文教材的功能:德智启迪功能; 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30.语文教材的类型:语文教材有综合型(合编型和分科型(分编型两种编制类型31.语文教材的特质:基础性;系统性; 典型性;具体性32.语文课程资源类型:①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②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③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④语文课程资源的其他类型33.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丰富性;潜在性;生成性;言语性34.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文化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多功能原则35.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在语文课程实施层面引发深刻变革, 即语文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师生角色等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36.媒介语言的特征:传播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传播速度及时、迅捷、高效;传播手段多样、灵活;媒介语言具有“拟真性”、“虚拟性”,容易误导受众37.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走向质性课程评价:质性课程评价与量化课程评价;量化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批判;走向质性课程评价38.质性课程评价典范之一:档案袋评定(语文质性评价的重要方式;质性课程评价典范之二:苏格拉底式评定39.学科的特点:①理论性;②实践性;③综合性40.工具性: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②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③以语文为工具从事其他的学习,语文是基础工具;人文性:①言语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②言语活动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只要是人就不能没有言语活动;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一个人的言语世界有多大,他的生活外延就有多大;④就汉语而言,它不仅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从其外在形式看,同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汉民族人文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41.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空间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时间因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果。

42.中学语文教学原则:①德育、美育和智育相统一的原则;②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③发展智力原则;④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43.评价的特点:诊断性、全面性、多元性44.语文教育评价应具备的作用:反馈、激励、甄别、导向45.传统语文评价方法是考试。

46. 阅读教学方法选择:①记叙文教学方法:讲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练习法;②议论文教学方法:辩论、演讲;③文言文教学方法:诵读、句读、翻译、鉴赏、背诵。

作文教学方法选择:①单项作文训练;②命题作文训练;③供材料作文训练;④想象作文训练;⑤话题作文训练;⑥自由作文训练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听讲;诵读;复述;问答;讨论;辩论、演讲、讲故事47.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法(属于参与式:定向(明确教学要求、重点与难点;自学;讨论(先小组,后班级;答疑;自测;自结48.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课(认读、辩题、审题、发问、质疑、评论分析讲读课;作业课;复读课名词解释:1.语文素养:指人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在语文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它包括作为行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语文内涵相关系的心理特征。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红领巾教学法:解放初期(1956年,苏联教育学家普希金在北师大讲授《红领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语文教学模式。

理论上是三个阶段:起始——阅读分析——结束,在实践上表现为介绍作家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朗读、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一模式。

通常称为讲读法,对我国语文教学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机械模仿、公式化形式主义倾向。

3.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合形态。

4.教材:关于教材最一般的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

狭义的语文教材的概念是指语文教科书。

5.语文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学科视野中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而开发的有学校个性特色的语文课程。

6.媒介语言:从广义上讲,凡是用来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文字、线条、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表、光线、色彩、影调、角度、景别、蒙太奇特技等都属于媒体语言。

从狭义上讲,媒介语言单指在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文字。

从语文教学上讲,媒介语言包括在媒体中使用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

7.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总和,包括一切人力、物力以及社会、自然、人文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又称教学资源,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直接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课程编制及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直接性资源。

8.语文教学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研究语文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9.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到达的具体要求。

10.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师的实施过程,是语文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整体相统一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