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

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
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

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

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

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

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

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

均为吉祥典雅之意。

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

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

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

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
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

考期在春季二月(后改在三月)故称“春闱”。

又因会试由礼部主办故亦称“礼闱”。

会试地点在北京贡院举行。

各种规章制度略同于乡试。

会试共考三场,每场三日,先一日领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

三场考试内容:明制(清也大致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第三场试经、史、策五。

清时三场所试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策略问,亦与乡试同。

又唐、宋时也曾以诗词赋取士。

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录取名额(中式)无定数,每科多或三、四百名,少也近百名。

举人考中贡士的比率据文献记载粗略统计,每科录取名额一般占来京应试举人的二十分之一。

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

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殿试考试时间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以清朝来说,清初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后又改为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

乾隆十年改为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即在殿试后,由皇帝主持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唱名典礼)。

上传语告下叫胪,即胪唱传名的意思。

故二甲第一名也叫传胪。

清乾隆二十六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

殿试地点,清安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改在太和殿前考试,雍正元年恩科,十月廿七日殿试,因天气寒冷改在殿内考试,以后遂为沿例。

殿试只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种,名殿试策。

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和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

考生要写文章回答策问故谓对策。

殿试策题,以制策四条,由皇帝亲自命题。

清制,由读卷官在殿试前一日,集文华殿密拟策题若干道,进呈皇帝钦定(珠笔圈定)。

又因殿试由皇帝亲策,即亲自主持考试,故殿试只设读卷官。

无主考官。

读卷官明代为十七人。

清初顺治,康熙时读卷官为十四人。

雍正元年改为十二人。

乾隆二十五年减为八人,由大学士二人,院部大臣六人充任。

并派王公大臣监试,以后皆以八人为定制。

授官按“金榜”甲第而论,一甲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级别从六品(明清官分九品,各品又分正从),榜眼,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级别正七品,二甲进士授从七品,三甲进士授正八品。

都再经朝考,按成绩,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传胪后第二天,天子赐“恩荣宴”于礼部,又叫“琼林宴”,因宋代曾设宴于汴京以西的琼林苑,故得名,此宴为天子恩赐,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席(皇帝代表),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诸读卷官也赴宴。

进士每人颁发给牌坊银三十两。

二十八日于午门前赐状元六品朝冠、朝衣、补服、带、靴等物,赐进士每人银五两,表里衣料各一端。

二十九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