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准考证号010*********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姓名张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张树新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

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

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

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

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

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

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

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

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

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高洁的月亮都会低沉的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

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

而另一首《峨眉山越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此诗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

看见峨眉山的月亮很微小,但显得特别秀美。

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

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优美,更加美丽。

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峨眉山的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

无论是漂泊他乡,还是游侠仙境,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

与其说秀美明净的秋月是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恬静清幽,秀丽唯美。

(二)览明月抒思情之感李白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性格却豪迈奔放。

他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他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

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

如《塞下曲六首》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1】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

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

有的欢喜、有的忧伤、有的感慨等等。

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

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奔放的,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

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此诗是一幅有关、山、月的辽阔的边塞诗。

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

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

写出了战士离别家乡之苦,怀念家乡之情,一思一叹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

又如凄靡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

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

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

皎洁的月光照在长安城,出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是思妇们的一种凄靡。

伴着秋风随处都能听见用杵捣衣的声音,起起伏伏,是思妇的哀愁。

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

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

从而使月亮成了闺中悲伤的思妇,成了军中的痴情男儿。

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1】此诗写出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人们对相思的那份深沉的执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写的是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

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丽佳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

因此只能用一声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是我那份相思。

但对美丽佳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

就算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表达心中的那份痴情。

但是天长而又路远,梦魂很难到达。

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全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之上。

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意象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丽佳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

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

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亮的独特——感知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

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

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

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知、哀叹、沉思的诗歌也很多.(一)感叹历史的苍茫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那轮优美的月亮,总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

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

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

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

如《夜泊牛渚怀古》:篇二:李白月亮诗词与眷恋;在失意者的笔下,它则又成了失意、孤寂与落寞的象征……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

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

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种形态,如“圆月”“初月”“新月”“半月”“弯月”;各种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就时间而言,有“寒月“”冬月“晓月”“夕月”“古月”“汉月”“夜月”;就地点而言,又有“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秋浦月”“秦地月”“萧湘月”等。

而李白天生豪迈奔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可以支“泛月”“醉月“乘月”“揽月”“寄月”甚至去“赊月”。

“如此地喜月、爱月、玩月、咏月,李白可谓是古今第一,天下无双。

”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

而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物境,更是饱含了作者人格意志的“我境”,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浪漫性,体现了自己支理想和光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以下就对李白的月亮世界以及他的大胆开拓与创新做出的具体分析:一、李白的月亮世界首先,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

月景在李白的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

“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

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随着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

”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万壑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给模糊了,使诗人产生错觉,仿佛行在空中,向月亮游去。

诗人如入仙境,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境界。

其次,李白在描写物境之美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之意,使景与情有机结合,达到以景写情,以情衬景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