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土层答案 D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答案 B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任务探究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

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01肥力,生长□02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3.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对土壤颜色的影响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土壤矿物颜色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土壤湿度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土壤结构体状况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2)土壤质地4.土壤剖面构造(1)自然土壤(2)耕作土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

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

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回答(1)~(3)题。

(1)甲土壤属于( )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2)丁土壤属于( )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3)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科学思维土壤特性的分析思路第(1)题,读表可知,甲土壤的三类粒径的百分比较为接近,为壤土。

第(2)题,丁土壤中,黏粒比例最大,为黏土。

第(3)题,据题中“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和实验结果可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乙土壤没有覆盖草皮,即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有甲、丙、丁,其中丁地水土流失最严重,据表得出,其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1)B (2)C (3)D提升运用能力岩土给水度是指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岩土持水度是指岩土中经重力排水后所含水的体积占岩土总体积(包括所含水)的百分比,读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关系图,回答1~3题。

1.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三者关系为( )A.前者大于后两者之和B.前者等于后两者之和C.前者小于后两者之和D.三者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B解析岩土的空隙度指岩土的空隙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岩土空隙中的水体积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等于空隙体积,这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出一部分,但会在岩土中保留一部分,分别为土壤给水和土壤持水。

因此,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故B项正确。

2.从图中可以得出( )A.岩土颗粒越大,孔隙度越大B.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大C.岩土颗粒越大,给水度越小D.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岩土颗粒越小,孔隙度越大;岩土给水度随岩土颗粒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岩土颗粒越大,持水度越小。

3.降水量和强度以及植被状况相同的情况下,潜水最丰富的土壤类型是( )A.细砂质土壤B.中砂质土壤C.粗砂质土壤D.细砾质土壤答案 C解析潜水是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的水,给水度越大,潜水越丰富,在粗砂质土壤中,给水度最大,故潜水最丰富。

任务探究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材料一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的地区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地区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科学思维影响土壤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第(1)题,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有机质易分解。

第(2)题,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易被侵蚀、搬运,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第(3)题,气候湿热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气候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草类茂盛且根系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答案](1)B (2)A (3)C提升运用能力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富铝土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富铝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多数矿物易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故B项正确。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答案 B解析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读图可知,砖红壤所处气候条件最为湿热,故B项正确。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68页“思考”]点拨 1.观察图片中土壤颜色及土壤剖面颜色变化。

2.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而土壤颜色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

答案 1.棕壤为红棕色或棕色;土壤剖面的颜色由棕色向暗灰棕色过渡。

红壤为红色;土壤剖面为均匀红色。

2.河北雾灵山为温带季风气候;江西南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剖面颜色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显著。

[教材第70页“思考”]点拨对土壤的肥力、颜色、物质组成、土壤剖面等方面都有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在增强。

答案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养分状况和土壤质地生物促进有机质的积累气候决定土壤形成速度和肥力高低地形影响土壤质地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程度人类活动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在加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