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迎新年活动方案

迎新年活动方案

欢庆元旦,喜迎新年
一、活动主题“欢庆元旦,喜迎新年”
二、活动目的:为庆祝元旦,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让留守儿童学生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心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决定于2016年12月30日在尚庄小学给20位留守儿童举办“欢庆元旦,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

活动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多元文化的胸怀和眼光,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留守儿童在快乐开心的氛围中送走2016年,共同迈向充满希望与憧憬的2017年,令其成为尚庄留守儿童记忆里永远是值得回味的一天!
三:活动时间:2016年12月30日
四:活动人员:20名留守儿童、20位爱心家庭、心语心理教育中心老师、志愿者
五:活动地点:食堂、学校阶梯教室、操场
六:活动流程:
1、讲述“春节”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

老虎、狮子、黑熊活似两盏灯笼。

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

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

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

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另村有一位老爷爷说:“年有三怕红色,响声,火”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

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

几只年跑下山。

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

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a).老师提问有关春节的问题
(b).学生分享自己以前怎么过春节的?
2.爱心爸爸妈妈和志愿者带领孩子包饺子
(1)准备材料:面皮、馅
(2)制作过程
a.取饺皮一张于掌心,放入适量馅对折成半圆形,捏牢中间将
右半边饺皮封口,同样将左半边饺皮也封口,将饺皮封牢,然后把饺
子两端向中间弯拢,将两端饺边相互捏牢,使半圆形的边微微向上翘。

b.锅内放入适量水,然后把水煮开,加入包好的饺子,待水煮
到沸腾时加入冷水,以此类推,两次后再沸腾即可食用。

(3)饺子煮好后,请孩子们亲手为爱心爸爸妈妈盛一碗饺子,表示尊敬。

3、制作手工灯笼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4.写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

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现在通常是在外用机器制作。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5.互动游戏
开心抱抱团
请妈妈与孩子在老师指令下抱成团,老师说:“开心抱抱团”,爸爸妈妈与学生回答:“每团抱几个”,老师说:“抱六个”,没抱的即为失败。

最后剩下来的即为获胜。

心语教育提供:包饺子食材、灯笼材料、对联材料、礼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