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的军事才能

庞涓军事才能探析——以桂陵、马陵之战为例摘要:桂陵、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两国发生的两次大战。

魏将庞涓的军事才能并不亚于孙膑,在这两次战争中表现其优秀的军事才干。

关键词:庞涓军事才能庞涓,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出生之地,生卒年月无史记载。

据有限史料只其主要活动于梁惠王时期(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官至上将军,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

孙膑,齐国人。

按传统说法,桂陵之战孙膑以“围魏救赵”之策败魏军,擒庞涓;马陵之战孙膑用“退兵减灶”计杀庞涓,后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

加之民间传说,庞涓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忘恩负义、残害同窗等故事使其在历史上无人问津。

反观孙膑,却因两次大战而名扬四海、千古留名,也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正宗继承者。

随着《孙膑兵法》的出土,孙膑更是为人所倍加青睐。

然而,经察《孙膑兵法》《史记》《竹书纪年》《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史料也是可以发现庞涓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面的。

现不揣简陋,略陈关键,以求教于方家。

一桂陵,马陵之战的背景及经过若无特别注明,引号内皆引至《孙膑兵法-禽庞涓》。

桂陵之战的起因是赵国为了兼并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向南边的卫国发起了进攻,“取漆、富丘,城之【1】”。

卫国原是卫国的属国,赵攻卫显然是无视魏国的存在并且也低估了魏国的国力。

对应于此事,魏国作出的姿态是: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主将发兵直接包围赵都邯郸。

【2】赵国挡不住魏军强大的攻势而求救于齐。

对于是否救赵,齐国君臣还谋于朝堂。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痹。

’威王从其计。

”【3】赵国使臣,看到了齐、楚出兵是诈,目的是等赵、魏两国两败俱伤后进而控制两国。

赵使回国后劝赵成侯与魏国议和,避免被让齐、楚渔翁得利。

赵成侯举棋不定,魏军攻破邯郸。

邯郸被攻下后齐国八万军队出动。

至此,战争发生了转移,主要是庞涓的八万甲士与齐国八万援军的交战。

(一下若无注解,引号内史料皆引自《孙膑兵法擒庞涓》)随着“齐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竟”而拉开了齐魏之战的序幕。

“厐子攻卫......,将军忌......卫”,这样双方的军队都在卫国境内集结。

相信此时孙庞二人都没有找到敌方主力,或许庞涓没有发现齐军的可能性更大。

为何呢,单从军事上分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

魏军已攻克邯郸,庞涓的八万甲士也是所向披靡,士气大盛,若此时发现齐军也在卫境,岂有不战之理。

况且,魏军以逸待劳,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这也说明了孙膑也的确高明,将自己的主力隐藏的极佳。

接着,田忌提出“若不救卫,将何如”的咨询。

孙膑献计,“请南攻平陵【5】,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6】,五(吾)将示之疑......吾将示之不知事。

”孙膑此计乃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招。

两军集结于卫境,齐军断然不可主动向魏军发起挑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三晋之军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荀子议兵》亦说:“齐之技不足当魏氏之武卒。

”由此可见魏军的确十分强大。

孙膑之计妙在利用少数疑兵袭击重镇,目的不在于攻城略池,更在于调动甚至是拖垮敌军主力。

《为了达到“示之疑”的效果,孙膑建议派出了两名“不识事”【7】的都大夫--齐城、高唐【8】。

此二人“直将蚁附平陵”,被“挟\环涂【9】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

田忌急而问孙膑:“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蹶【10】,事将何为?”孙膑这次诱使庞涓的目的落空了。

无奈之下,孙膑只好是用最后一招了,现将史料录于下,再加评说。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

分兵而从之,示之寡。

’于是为之。

厐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蛇而至【11】。

孙子弗息击之桂陵【12】,而擒庞涓。

故曰:,孙子之谋尽矣。

”桂陵之战后,魏国霸权地位遭到东方齐国的挑战,称雄一世的梁惠王岂会坐视霸权将被取代的危机。

魏王“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之”【13】,而后又联合宋、卫、鲁、邹等小国,妄图以朝周天子之名义攻秦。

商鞅闻此消息而说魏王曰:“大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

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而从天下之志,则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14】惠王以为强化霸业的机会来了,便“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浮,从七星之旗”【15】。

结果,引起了齐、楚极大恐慌和愤怒,如此炫耀强大,齐本就有图霸之志,于是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子为师”【16】,发兵攻魏。

魏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17】齐国发兵,直指大梁。

齐军入魏境后,魏王闻之,起境内之兵,“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18】迎击齐军。

孙膑知魏国出动了大军,来势汹汹,便主动暂避魏军锋芒,撤兵返回。

盖是想用昔日晋楚城濮之战【19】例子,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率先进入预想好的伏击阵地。

孙膑向田忌说明退兵的理由是,“披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20】。

于是,用了“减灶示弱”之计以麻痹魏军。

魏太子申自将,过宋外黄时,徐子向太子献言,皆说此次出师不利云云。

【21】魏军依旧穷追不舍,庞涓于是弃其步军,率其轻锐倍日行,逐齐军。

孙膑估计了庞涓的行程,认为必在傍晚到达伏击地点-马陵【22】。

马陵道狭,课埋伏军队,还砍断大树并削其皮而书之,“庞涓死于此树下”【23】。

孙膑在到旁伏弓箭手万名,待山下出现火光而射之。

庞涓还真的率军而来,发现被砍倒的大树上写有字,于是点火照字。

此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中箭而死,【24】这部分军队也很快被消灭。

接着,齐军乘势西进,大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太子申。

此后,四方诸侯竞相伐魏,魏皆败,国力大减,一蹶不振。

齐代魏称霸诸侯,孙膑名扬天下。

二庞涓军事才能表现这场两次战争被描绘可谓绘声绘色,似乎非常完美地表现出孙膑的“神机妙算”,但是这不免还是让人看见庞涓的军事才干。

(一)带兵攻围邯郸,再率甲八万东据齐军,抢占先机。

《战国策-齐策苏代说齐闵王》中提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

”魏发兵攻邯郸,是否可说是先于孙膑“围魏救赵”的一次运用《孙子兵法虚实篇》的战例?要知孙与庞曾“俱学兵法”,这很显然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

况且孙膑“并未有围大梁之事【25】”,后有祥表。

似乎至“战国七雄”形成以来,大国都城被攻破并占领数年还是首例,足见魏军之强大,也与庞涓的严格练兵分不开。

上文说到桂陵之战的前奏是赵攻卫,可见,魏国发兵军攻赵时,赵国国内的兵力并不多,大多可能还在卫国境内。

魏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包围邯郸,完成包围邯郸阵势后,庞涓引兵向东。

赵国则让邯郸守军全力抵抗,再从卫国撤兵回救。

卫国在赵国以东,再东是齐国。

这也解释了庞涓为什么会亲率八万军队到达卫境,因为先占领卫国境地一则可以阻挡回救邯郸的赵军,二则可以防止或阻挡齐国的西进,三则保证主力军全力攻克邯郸而无后顾之忧,乃一石二鸟之计。

这种布置可见庞涓非等闲之辈。

宋开霞也表示“他统兵攻邯郸,邯郸危急待救......这说明庞涓足智多谋、英勇善战【26】”。

(二)齐军攻平陵,庞涓冷静处理。

孙膑和田忌想用南攻平陵来调动庞涓所率军队,好有机可趁,并派了不知军事的齐城、高唐都大夫来指挥这次战役,结果被魏平陵守军击败。

田忌想以此来麻痹庞涓。

对于齐军在平陵失利,有的学者认为,此进一步强化了庞涓骄兵轻敌之情绪,变得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而放心的将主力全力攻打赵卫,以至于后来的骄兵必败的必然了。

这显然是把庞涓当作一名普通小将看待了。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庞涓所率八万甲士至卫境,就是阻挡齐国援军的,不消灭齐国援军主力而全力攻赵卫,这简直是乱谋兵事。

在不明敌军主力的情况下,一个稍有头脑的将领都不会轻易出动主力,而是冷静分析敌情,以静制动。

退一步而言,平陵易守难攻,坚持一段时间是不成问题的,聪明的将领便可观察围攻平陵的敌军规模,持续时间长短,兵力多少,通过这些信息来判定这场战争的大小,并制定作战计划,战或不战,以及如何战。

结果平陵之战齐军被魏国地方兵轻易打败,庞涓认识到了平陵之战只是诱饵,因而不予理会,也没有派兵救援平陵。

(三)急中生智,牺牲小我,力挽大局。

平陵之战,齐军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但失去了部分士卒,而且也没有达到调动庞涓主力的目的。

齐军大概是气急败坏,只得派出少量兵力西驰梁郊,分兵徐徐跟进,作出大举进攻魏都大梁的阵势。

齐军也是最后一招棋了。

齐国只是救援赵国,不具备与魏国直接开战的理由,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攻打敌国国都,况且,魏国实力强大,以齐国一国是不敢单独对抗魏国的。

大概此时楚国也出兵北上攻取了魏国南端的一些城池,使齐国有了自信而西驰梁郊。

国都告急,庞涓如何处理?这是真是一个“攻其所必救”的城池,大梁。

庞涓深知齐军远道而来也不是没有准备的,要救也需得其法。

庞涓使了一招虚张声势。

大打旗号,放弃辎重,以少量兵马日夜兼程援救大梁。

这一招有效果,齐军闻庞涓亲率大军来救援,便撤兵设伏于桂陵。

齐军以主力大败庞涓的军队,并俘虏将军庞涓。

这次庞涓又赢了。

齐军的目的并不是擒庞涓或杀庞涓,而是消灭庞涓所率的八万甲士,撕开魏国东面大门的一道口子,更是为了震慑魏国君臣,迫使魏国撤军邯郸,以达到救赵的目的。

庞涓单刀赴会,为魏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以至于在谈判桌上,能挺住腰杆。

从史料来看,桂林之战,齐国虽胜,也没有从魏国和赵国的到多少利益。

(四)以死谏君,谋国为上。

《淮南子-兵略训》又云:“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一个优秀的将军,难道就只是用兵如神吗?曰,非然也。

战争打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因为一两个优秀的将军的存在,就能百战百胜的。

军事的成败更多的不在于军事而是在于政治,经济各方面,所以庞涓优先思考国家大政方针。

马陵之战,庞涓亲率轻锐急追齐军乃事出有因,是最无奈的选择,甚至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劝谏国君,报效魏国。

《淮南子-兵略训》云:“夫将者,必独见独知。

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庞涓深知,桂陵之战后齐国迅速崛起,魏国又加兵韩赵,可谓树敌太多,魏国国力已是山河日下。

纵观诸侯,秦以商鞅变法图强;韩国以申不害为相,力行变法,行术治;齐国用慎道,行势治。

魏国却没有新的进步,长此以往必落后于大国之列。

他虽慧眼独具,然而,庞涓非贵胄,人微言轻,只能在军队上忧国,尽最大努力保住国家军队的主力。

也许这才是庞涓以身范险的初衷。

庞涓以少量的军队追击齐军,胜算本就不大,加之马陵道狭,难道庞涓看不出来这些地势是最易伏兵的吗,为何不选择在道开阔之地等候大军,再图徐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