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相关知识点。

所给图片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自然环境、打制石器没办法还原原始人的相貌,生活想象图是还原之后的想象。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青铜铭文的部分被称作“金文”。

四选项从远到近依次为“A-B-C-D”,故选A。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题干限定的朝代为周,解题关键句为“封周王室贵族于燕”。

“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只有B项可选。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秦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左图反映货币的统一、右图反映文字的统一,可知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AB不选,通过齐楚燕韩赵魏秦排除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点。

观察图片,可知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所给战役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选B。

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为官渡之战,故错误;C,“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时间为222年,故错误;D,“结束三国鼎立”为280年司马炎讨吴国获胜,故错误。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根据表中信息“南朝北朝、隋朝”之后, “五代十国”之前,“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可知该选唐朝。

AB分别属于北朝、南朝,C属于隋朝。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

建国、灭国、和议显示了民族政权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博弈,故选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第一幅图片中,主要经济区在北部的黄河流域,第二幅图里,宋代主要经济区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D项,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正确。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关键词“达赖”、“班禅”,可判断这一地区为西藏。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对外关系和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两个知识点。

A.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清朝时期,时间不符,错误;B,戚继光抗倭维护了祖国的安全,郑成功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无关;C,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侵略者,但此时的日本还不属于近代意义上的“西方列强”,近代史概念套用古代史,故错误。

D,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两者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故正确。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材料中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擅长针灸,祖冲之是数学家。

以上人物的贡献均属科技领域,故A正确。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相关知识。

材料中的内容均从割地角度来反映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D不属于割地,A涉及割地,但相关的条约《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时间不符。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表格中反映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A说法过于绝对,B说法太过跳跃,C说法文不对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

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依据图片可知涉及内容为飞夺泸定桥。

本题主要考察考生的识图能力,难度不大。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④项范围过大,考察的范围成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故排除。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是在三大战役时期,故选C。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公有制经济明显增长并成为主体,可选B。

ACD时间不对,且A项效果无法如此明显。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及优秀模范人物的相关知识。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故正确。

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的活跃领域分别是石油工业、地方脱贫和农业技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

材料给出“九二共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内容,与祖国统一有关。

外交、军队、民族问题均未涉及。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的相关知识。

由图可知,雅典公民大会是相对高的权力机关,全体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A不体现,B不体现,C说法错误(外邦人、妇女、小孩和奴隶无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相关知识。

A.材料并未体现封君封臣;B不体现,,故错误;C,通过市民选市长和市政官可体现城市获得部分自治权,故正确。

材料中说明了是靠钱财交易,不是靠暴力斗争。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正确。

本题难度较小。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相关知识。

A张冠李戴,C和D都不体现。

材料说明拿破仑以立法形式确保大革命的成果。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相关知识,依据“学习西方”,可知题目描述事件为日本明治维新。

BD与日本无关,A项学习对象不符。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一战时间为1914-1918,符合题中时间,故正确。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生在苏俄,与美国无关;罗斯福新政中规定高工时和低工资来保护工人权益,故正确;CD都发生在1947年,时间不符。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莫斯科保卫战爆发于为1941年10月,早于偷袭珍珠港的1941年12月,故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二战中的转折点,故正确;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德国无条件投降时二战已经进入末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相关知识。

德国不属于亚非拉国家,苏联原本就是独立国家,所以①④排除。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和现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的相关知识。

本题需要考生选择体现合作,促进发展的选项。

①引发了一战,②是冷战中的对抗而非合作,故排除。

第二部分——主观题(1)【解析】本问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依据材料“《宣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内容可判断出《宣言》指的是《共产党宣言》;结合材料,可从1.“未来社会中,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将被消灭,因此不再有阶级”、2.“未来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实现人的自由”三个方面结合所学作答。

(2)【解析】本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图文结合,即需要阅读文字,又需要解读示意图。

依据文字材料中的信息“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在俄国夺取政权后”、“1919年的反帝运动期间”可判断时间,分别对应示意图中的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

促成三个阶段转变的历史事件共两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3)【解析】本问考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需要充分理解材料进行选择。

由所给叙述可知,③ “给工人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可证明重视工人教育;④“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可证明用革命手段实现奋斗目标。

(4)【解析】本问考查苏俄和中国的革命历程,以及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以表格形式呈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内容进行补充即可。

通过“列宁”、“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内容可得出①为“新经济政策”;通过“改革开放”、“包产到户” 等内容可得出②为“邓小平”。

(5)【解析】本问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结合材料作答。

依据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依据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革命文化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评】本题结合热点“马克思主义”(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考查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内容。

侧重材料等分析与理解。

(1)【解析】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需要结合知识补充内容。

由“孔子”可知,其思想核心是“仁”;由“玄奘西行”可知,其朝代是“唐朝”;由“郑和下西洋”可知,其意义是“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往来”。

丝绸之路需要注意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为西出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到达中亚、欧洲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东至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

玄奘符合陆上路线,郑和符合海上路线。

(2)【解析】本问考查工业革命,需要结合材料作答。

根据材料“收入的增加,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工人阶级的工资增加,获得带薪假日”、“铁路的修建”可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交通三方面作答。

(3)【解析】本问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可从“1984年到2015年,到2017年”时间的变化,“出游次数”、“出游目的”三方面作答。

变化的原因即改革开放的结果和影响,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4)【解析】仿照范例题,需要关注题目细节,对材料进行总结归纳。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可对应②“消除贫困”,⑥“旅游促扶贫”;根据③“应对气候调整”⑤“旅游与水”可得出“环境保护”这一主题。

【总评】题目内容丰富,知识难度不大,侧重于材料的提炼归纳。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选题材不陌生。

(1)【解析】材料辨析题,本问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印刷术的相关知识。

需要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审题,将材料内容活学活用进行判断。

根据材料可知①“出现在宋朝”正确;②“重视出版印刷”正确;③“活字印刷是重要方式”无法得出;④”民间质量好于政府“错误。

(2)【解析】仿照范例题,本问考查世界近代史基本内容,包括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

需要对相关史实有所掌握,能够结合所学并分析材料中所给时间、书籍名称和主要内容等信息,同时仿照范例的格式作答。

(3)【解析】本问考查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需要对表格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重要内容,然后得出结论。

可结合时间和书籍类别的占比变化作答。

结合1900年前后的相关史实,如戊戌变法,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

(4)【解析】开放类题目,本问需要分析材料内容,结合自身生活作答。

可从“网络媒体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浅阅读带来的担忧”几方面入手。

【总评】贴近科技文化。

材料形式丰富,信息比较直观。

依然是可选择的题型,可选择的角度很多。

(1)【解析】开放新题型,本问需要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判读分析。

依据材料“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全长7.8公里”可知,①②地点的相应位置。

(2)【解析】本问需要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提炼。

依据材料“明清北京城市布局继承了……”、“中轴线”、以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作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