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任达轩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
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
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
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
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
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
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
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
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
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
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
2009年中国经济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指数同比环比指数同比环比2009年第3季度124.424.40%8.50%120.120.10%9.90% 2009年第2季度115.915.90%10.30%110.210.20%9.10% 2009年第1季度105.6 5.60%-1.40%101.1 1.10% 6.50% 2008年第4季度1077.00%-21.60%94.6-5.40%-29.20% 2008年第3季度128.628.60%-8.80%123.823.80%-11.00% 2008年第2季度137.437.40% 1.20%134.834.80%-5.80% 2008年第1季度136.236.20%0.00%140.640.60%0.00%表1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增长达到8.7%的目标,表明中国经济复苏是可以持续的。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尽管金融市场的变化比较乐观,但对2009年经济的复苏还应持谨慎态度。
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显著的“V”型反弹,但这主要是基于扩张性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及企业的再库存化,而这两个因素都是短期的。
一旦企业库存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同时政策的刺激作用开始消退的话,如果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不能跟上,则政府“保增长”的巨大公共投资不可长期持续。
因此维持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还不牢靠,如果没有私人部门真正的复苏,经济的止跌回暖就可能是一种幻觉。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傅勇研究员认为,光鲜的宏观基本面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各个部分将完全摆脱危机阴影,正在展开的“V”型反转只是政府支出的结果,其背后是非政府部门的“U”型复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庆研究员认为,推动2009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力量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以及国有银行的扩张冲动,两股非市场力量一拍即合,造就了一次又一次信贷“井喷”,而这种复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条道路上,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内在动力不足其实是内生的。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经济学家王小广教授认为,按照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2010年的经济应该是“W”型的走势,但是现在各种利益的交织使得政策很难出现大的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W”型走势将变为根号型的走势,即2010年我国的经济趋势相对于2009年将是持平、稍微向上的情况。
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尽管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好转,但在充分肯定经济形势积极转变意义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超预期回升带来的新问题和新风险,在短期内我国仍然存在着隐忧。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的出现,一旦短期的经济反弹好于预期,前期扩张性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大量流动性就可能猛虎出笼。
如美国2009年9月基础货币投放量为1.8万亿美元,新增近万亿美元,超过危机之前的2倍。
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采取了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
我国虽然基础货币投放增速在下降,但信贷快速增加,2009年前8个月,信贷投放达到8万亿元。
如此巨额的市场流动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短期运行产生了隐忧。
部分学者认为,物价快速上涨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第一隐忧。
2009年9月份,M1(狭义货币供应量,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供应量超过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形成“倒剪刀差”。
而到2009年11月份,M1同比增长34.63%,M2同比增长29.74%,剪刀差进一步拉大为4.89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信贷投放进一步扩张,货币异常活跃,很可能推动我国物价快速上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认为,在目前国内流动性非常充裕以及国际流动性也非常充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旦较早较快速度回升,必定会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
在国内的“猪周期”、粮食价格周期以及货币周期都碰到了一块的情况下,物价可能是近期比较大的问题之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熊鹏研究员认为,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越过增长9%左右的潜在经济产出水平,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将推动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图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回升,再者受翘尾因素负面影响显著下降的影响,我国CPI很可能会继续快速增长。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资产价格泡沫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另一隐忧。
货币信贷过量扩张通常会推高总需求增长超过潜在总供给导致通货膨胀。
受流动性宽裕和经济回升、企业盈利改善及通胀预期的推动,资产价格将迅速上升并形成泡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峰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新特点在于,在货币信贷扩张通过CPI增长等常规通胀度量指标表现出来之前,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可能会通过人们投资套利行为,推动资产价格迅速走高,对此前估值过低资产价格形成超调甚至派生泡沫因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会长王德培研究员认为我国通胀其实早已来临,如果从CPI数据来看,目前同比还是负增长,显示通胀还没到来,但作为我国老百姓消费大头的房产并不计入CPI,而是算做投资,2009年房价猛涨,上涨了50%,在这种背景下,实际上中国目前是通胀、通缩、滞胀同时存在,但是更大规模的通胀还在后面。
图4M1与股价、房价的关系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热钱回流同样会困扰中国经济。
随着美国股票市场的反弹,实施以市定价会计准则的机构投资者减记不良资产的压力因此减轻。
超低的美元利率,以及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告一段落。
随着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重新增强,这些机构开始重新启动杠杆化进程,这就意味着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向发生逆转,开始重新由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副研究员根据计算认为,在2009年4月到2009年9月的半年时间内,中国面临持续的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入,流入的总规模达到1,475亿美元,热钱的流入一方面可能造成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央行的冲销成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姚海棠博士认为,热钱的流入将会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而一旦美联储重新开始加息,热钱流向可能再度逆转,从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给国内资产市场带来剧烈波动。
三、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在高效的政府刺激计划和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下,中国经济迈出了复苏的铿锵步伐。
但2009年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并没有走出一条新的刺激经济的路径。
不仅如此,逆市场化方向而动、用非市场力量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果,还使本来就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分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在短期内创造需求、在长期内创造供给的双重功效,在一般情况下,投资率的上升短期内将迅速创造出过度需求,随后,经济将从过热阶段转向产能过剩。
因此,从长远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着转换结构、扩大内需和改变投资模式的问题。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这种经济刺激方式是粗放的、低效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在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之后,政策必然应该考虑进行一定的调整。
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必须在危机管理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如果中国无法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将不太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吴敬琏教授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方式还是要在“生产结构上打主意”,经济结构调整是走出困境的重中之重。
走出危机的关键是要从过去以投资和出口支撑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支撑的集约增长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张晓晶研究员认为,当前经济复苏仍是依赖政府主导。
如果单纯依赖政府推动,而没能真正调动市场的活力,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