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控制和召回程序
X X—X X X—8.4—2006
1 目的
根据终产品的用途和放行要求,对(潜在)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特别是确保关键控制点超出或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时,防止(潜在)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性符合规定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外购原材料、辅助材料、工序产品和最终产品以及交付后发现的(潜在)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是不合格品包括关键控制点超出或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时产生的外购原材料、辅助材料、工序产品和最终产品以及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的归口管理部门,并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隔离、记录、通知。
3.2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综合部经理和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不合格品的让步接收放行的处置并与客户沟通。
3.3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可能表明失控发展的监视结果的趋势进行评审。
3.4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3.5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评价采取措施的需求,以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
3.6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3.7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评审采取的纠正措施,以确保其有效。
3.8 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记录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结果。
4 工作程序
4.1 不合格品的分类
4.1.1 一般不合格品:含有有机杂质,对质量、安全卫生性有影响,但不影响使用。
4.1.2 重大不合格品:含有无机杂质,严重影响质量、安全卫生性且不能使用。
4.2 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隔离、记录、通知
4.2.1 外购原料发生的不合格品,由检验员标识,库管员区域放置隔离,并由检验员记录供方质量、安全卫生情况,采购部通知供方,与供方联系退货等事宜。
4.2.2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品,由车间质检桌操作员进行识别、区域隔离和标识,以免与合格品混淆,并记录不合格品的情况,记录在《工序抽样检验记录》的不合格品处置栏中。
4.2.3 最终产品发生不合格,操作者进行标识,检验员做好记录,车间区域放置。
4.2.4 潜在不合格品:当发现由于关键控制点超出或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可能产生不合格品时,应由综合部、食品安全小组及车间检验员对潜在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和标识。
4.3 (潜在)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4.3.1 一般不合格品
4.3.1.1原材料中的一般不合格品由检验员记录后,加以标识、隔离存放,由采
购部作出让步接收的处理决定。
加工时可作为降等使用处置。
4.3.2.2工序过程的一般不合格品由车间质检桌操作员、检验员处置,作出返工处理。
最终成品的一般不合格品由综合部的检验员处置,作出返工处理。
4.3.2 重大不合格品
重大不合格品指超出关键控制点或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时的外购原材料、辅助材料、工序产品和最终产品以及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由综合部和食品安全小组对采购过程的重大不合格品作出评审,采购部作出退货、换货等处置。
工序过程及最终成品重大不合格执行7.8的规定。
4.3.3 交付后出现的不合格品,由贸易部与客户进行协商,作出索赔处理。
4.3.4 潜在不合格品的处置
4.3.4.1对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中发生的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使用或交付。
不合格品包括偏离关键限值和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原料、在制品和成品。
4.3.4.2由车间、综合部、市场部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记录、报告,并加以标识、隔离存放。
对由于偏离操作性前提方案的不合格品,要由综合部经理和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进行评估,必要时经检测未达到要求的要按不合格品处置。
4.3.4.3进货检测时发现不合格品,要扩大检验范围,情况严重者,要退货或换货处理。
4.3.4.4在制品检验中发现的轻微不合格在制品,由综合部检验员决定返工;一般不合格在制品,由综合部检验员报告综合部,由综合部作出处置决定。
成品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由综合部依据成品检验标准进行检验,成品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不允许让步接收。
4.3.4.5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贸易部应及时与顾客协商处理的办法,以满足顾客的正当要求。
注:涉及到关键控制点发生偏离产生的不合格品的处理按上文以及《HACCP计划》中的相关内容执行。
4.4 经返工处置的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并填写在《工序抽样检验记录》的复验记录栏中。
5 召回
5.1 成品回收。
为了使进入流通领域的,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品能及时、安全、快速地回收,保证HACCP体系的有效性,对产品的回收做以下计划:
5.1.1 贸易部负责产品的回收工作。
5.1.2 生产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配有明显标识,如生产批号,以便回收时易于识别。
5.1.3 如回收某一批次产品时,贸易部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通知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尽量减少所造成的危害。
5.1.4 贸易部建立针对产品的投诉档案,对投诉者的联系方式和投诉的处理结果作出详细的记录并归档保存。
5.1.5 回收某一批次产品时,贸易部首先应确定该批次生产加工的总量、进入销售环节的数量、退回数量和厂内现存数量并做好记录。
其次,应确定回收的销售区域和分布的广度及深度(包括加工企业、批发商等)。
再次,与公司取得联系,
通知综合部、质量检验部门关于该批次产品的情况,并由质量检验部门抽检该批产品的留样之后作出检验报告单,然后将检验报告单及公司的处理意见通知贸易部,最后由贸易部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5.1.6 贸易部每月对产品的回收率(回收产品的数量占同一次进入销售环节的数量的比率)进行评估,并对验证回收率的方法作出说明。
5.1.7 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厂等记录的保存期是两年。
5.1.8 如果与健康危害直接相关的一种或一批产品被撤回,那么应对在类似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以及可能对公众健康带来类似危害的其他产品进行安全评定,如果发现具有同样风险也应执行回收程序,同时还应考虑以适当方式发布通告。
5.1.9 应确保所有列入回收计划的产品尽可能回收,回收的产品应销毁或改为人类消费以外的其他用途,在确定对人类消费是安全的,或者以某种方法进行再加工来保证其安全性之前,应由贸易部负责并与库房合作将回收的产品妥善保管,以免与正常生产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相混淆,或者流入社会.
5.2 成品回收的演练
为提高成品回收的效率,增强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保障回收渠道的畅通,尽可能地减少因产品存在安全卫生问题给顾客、消费者和公司自身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应组织各部门在不超过12月内或内审前进行成品回收的演练,以评价现有程序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5.3 回收小组组成和职责
6 相关文件
不合格产品召回的程序
时间:2010-08-21 12:51来源:未知作者:w 点击:次
召回产品溯源,以识别召回活动的相关方。
必须考虑客户(包括分销商及其顾客)、合作单位、公司内部单位(包括各部门、分支机构和所有员工)、供应商、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包括媒体和消费者组织)。
从产品销售、制作采购的全流程各步骤追溯,寻找所有可
召回产品溯源,以识别召回活动的相关方。
必须考虑客户(包括分销商及其顾客)、合作单位、公司内部单位(包括各部门、分支机构和所有员工)、供应商、
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包括媒体和消费者组织)。
从产品销售、制作采购的全流程各步骤追溯,寻找所有可能的相关方。
根据相关方,选择合适的方式发布召回信息,召回信息应在作出决策后半个工作日内发布。
合适方式可以是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媒体公告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应编制《召回信息发布记录》。
召回信息应编制成文件,如《产品召回公告》,内容包括:
a) 召回小组成员的信息,包括成员名单,24小时联系方式,代表的部门和所承担的职责。
b) 召回产品的信息:召回产品名称,代号或批号,工厂名称,生产日期等;召回的原因,召回产品分销的区域(包括地区、分销商名称和地址)
c) 产品召回的方法、途径和时间。
d) 受召回产品的不合格影响的其他信息,如已使用待召回产品的后果和对策,与召回有关的费用和赔偿。
G) 给经销商或客户的召回计划范本,或作为召回信息的附件,以便他们通知和协助召回。
产品召回的方法、途径和时间:
a) 应尽可能利用销售网络作为召回网络,由消费者将召回产品交回零售商,再由零售商交回经销商。
应明确向公司或批发商报告的方式如电话或传真等
d) 应保持从公司到经销商的接受召回产品的通道,并在召回信息中予以明确。
c) 每一批(或件)召回产品均应编制《产品召回登记表》予以记录。
召回产品的处理
a) 召回产品在处理前应进行标识和隔离。
b) 召回产品应作为不合格品,按《不符合产品控制程序》规定处理。
应建立《不合格品处理单》,并注明为召回产品处理。
c) 当召回产品的处置方法为报废时,可由批发商在公司的监督下进行。
(责任编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