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行性分析与优势

可行性分析与优势

队伍人员配置分析1.队伍涵盖众多的专业领域,有测绘工程C方向、导航工程和地球物理三个专业的学生;众多领域的联合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优势,可以综合各个领域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比如从导航工程看测绘发展,从测绘发展到导航工程,可以使整个研究更有宽度和广度,视角也会更开阔;其次,队伍涵盖的专业领域越多,队伍调研时涉及的调查范围会更大,目前很多工程、很多领域都存在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情况,队伍中涵盖的专业越多,其调研的意义也就越大;最后,调研一方面是获得社会上测绘行业的发展信息,了解他们的招聘方式、招聘信息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现我测绘学院的良好形象,多专业领域的覆盖更能体现我们武测的风貌和学科优势。

2.队员的学龄涵盖范围广,涵盖了大一大二两个年级。

而且目前所在队伍的三位大二成员都有过暑期实践的经验,且在去年暑期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大二学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无论是对于专业知识,还是本专业就业前景都有很独到的认识,他们可以成为整个队伍的向导;而大一学生好奇的心理和对未来期盼的心理,可以成为热情的源泉和发现的眼睛;3.队伍里面,张钰玺、沈燕芬、张文颖同学是院学生会、院青协的职能部门部长、副部长,他们对于组织活动和人员交流都很有经验,其他的成员也都在校社联、班委、学生会等组织经历过一年的锻炼,这样可以使整个队伍更加可靠;4.我们的辅导老师是倪清老师和邹贤才老师。

其中倪老师是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学生工作,对于学生活动的组织策划很有经验,他的参与可以让活动更加井井有条,可靠性更高;邹老师是2013级导航工程班班主任,他作为大地测量学方面的专家,本身都对于测绘专业非常了解,其次他身为导航工程班的班主任,在导航方面也一定能给与我们很大帮助,他的参与可以给我们提供强大的学术保证,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的主题切合测绘和导航,可以让两者结合的更加紧密。

5.队伍人数总共8人,满足学院5-8人的要求,而且这个人数可以让策划的预算最大化发挥其效力,这个人数也能够满足组织队伍的需要。

这个人数不至于牵扯过多不必要的预算,可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目的地地区优势1、青岛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实施了全省1∶1万比例尺地形图更新任务, 启动了全省C 级全球定位系统(以下简称GPS)控制网和三等水准网建设项目, 开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 完成了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山东省单位工程。

(1)大地测量成果。

全省现有各等级GPS 点、天文点、三角点、军控点14 029 座, 包括1954 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 年西安坐标系2 套平面控制成果;各等级水准点10 898 座, 包括1956 年黄海高程系和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2 套高程控制成果。

建立了全省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 实现了大地测量成果的统一管理。

(2)遥感影像资料。

基础航摄资料主要有1994 —1998 年航摄的覆盖全省的航空影像和2003年后航摄的约12 万km2 的航空影像。

航摄比例尺在1∶2 .5 万~1∶3 .5 万之间, 已全部扫描数字化。

卫星影像主要有2003 年全省30 m 分辨率的陆地卫星(Landset-TM)影像;2003 年后全省2 .5 m 和10 m分辨率的斯波特(Spo t)影像;2005 年后17 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分辨率0 .61 m 的快鸟(Q uick bird)影像。

(3)基本比例尺基础测绘成果。

包括第一代1∶1万比例尺全要素模拟线划图, 范围基本覆盖全省;“九五”期间完成的1∶1万比例尺基础测绘更新成果, 以影像地图为主, 有少量的全要素模拟线划图和数字线划图, 范围除德州外覆盖全省;“十五”期间制作了2 800 多幅全要素数字线划图;黄河流域山东段800 多幅1∶1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

小比例尺成果主要包括2002 年更新的全省1∶100 万、1∶25 万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图(DLG)数据;2005 年完成的全省1∶5万比例尺数据库成果, 包括覆盖全省的数字线划地图(DLG)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数字栅格地图(DRG)数据、地名数据以及330 幅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

(4)基础测绘服务保障。

先后为半岛城市群、全省海岸带总体规划和全省防汛指挥决策, 为国土资源、交通、铁路、电力、水利、城建、林业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各种比例尺图件和数据, 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测绘技术保障。

开发了全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商经济户口管理、东平湖防汛辅助决策等信息系统, 完成了全省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威海试点项目, 为推动信息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各类地图、图册1 000 多万幅(册), 对宣传山东、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民日常生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市、县基础测绘工作。

各市、县建立了行政区域基础控制网, 开展了1∶500 ~1∶5000 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

济南、青岛、临沂等市建立了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东营市建立了稳定的基础测绘投入机制, 威海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这些良好的基础测绘条件为我们的调研提供的很好的优势。

2、青岛位于中国北斗导航产业重点区域-环渤海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等省市的环渤海湾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卫星导航芯片研发、终端设计和制造、地理信息数据基地,该地区已基本形成了卫星设计、制造、系统运行控制,芯片、OEM板卡设计制造、终端产品设计制造、电子地图数据采集和系统集成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布局。

2010年,该地区GPS应用产业规模为178.13亿元,占国内GPS产业整体规模的20.8%。

在北斗导航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市作为环渤海产业群的中心,在北斗产业化推进方面走在了前列,北京市拥有全国最为完善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聚集了国内主要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的企业、研究单位和航天领域人才。

并且,北京市相继投建了卫星导航产业园、国家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器和北京市导航产业示范基地。

其它各省市也纷纷布局北斗导航产业。

天津市于2011年3月与国家卫星导航信息服务中心达成全面合作协议,积极引入北斗卫星导航民用开发项目。

山东省于2011年2月着手在胶州湾产业新区投建北斗卫星导航民用应用系统产业园,此项目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23个重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

河北省借助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研发优势,逐渐拓展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布局。

辽宁省沈阳市作为中国移动八大基地之一的位置基地所在地,在中国移动的整体产业布局下积极推进北斗导航产业的民用化。

另外,受制于北斗卫星的数量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有限数据服务,北斗导航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期。

在一批重点城市及优势企业的带动下,北斗导航产业现已具备“星星点火”的势头;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积极推进发展下,在企业的踊跃参与下,北斗导航产业已形成“加速燎原”之势,迅速向全国发展蔓延。

下图是北斗产业重点发展城市和潜力城市。

青岛作为北斗产业的重点发展城市和潜力城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实践、调研的潜力很高。

目前青岛市对于导航产业的发展以及测绘相关行业的深入开发已经在做不断的努力。

2014年9月份中科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40 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组建的“青岛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在青岛高新区正式成立。

此举标志着青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迈上了集群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联盟将以海洋与交通为切入点,开展智慧海洋建设、智慧交通建设两个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举办北斗导航在海洋等领域应用研讨会,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市海洋、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健康成熟的市场做出贡献,为推动青岛市北斗导航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高新区还将依托北斗导航产业联盟,组建北斗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公司,共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特色产业园,促进卫星导航产业持续发展。

2014年青岛规划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政府文件出台,文件说明青岛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发展蓝色经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以示范应用、军民融合和行业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等领域广泛融合与联动,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培育和引进并举,扶持一批卫星导航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发展要素聚集,逐步形成产品技术研发、终端设备制造、行业应用、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市卫星导航产业产值过20亿元,2020年超过100亿元。

2020年,元器件及终端产品制造业产值超过60亿元,位置信息、导航及内容增值服务、运营服务产值超过40亿元,辐射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超过600亿元。

为此,青岛确定了五大方面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并细分五个目标任务专栏具体推进实施。

一是建设导航地面基础设施。

围绕重点领域应用需求,以提升卫星导航服务性能为目标,重点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和高精度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建设覆盖陆地与海洋的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为交通、水利、海洋作业、船舶航道引导、港口物流、地质灾害监测等提供服务,建设辅助定位系统,推进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在重点区域和特定场所的应用。

二是建立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优势。

突破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遥感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技术,以及核心基础产品的产业化瓶颈,实现高性价比的导航、授时、精密测量等通用终端产品规模化生产。

提升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

三是打造运营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对位置信息、时间信息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利用北斗导航基础设施和多种通信方式,实现信息的多渠道采集、集中管理、共享共用,形成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集约服务能力,促进行业应用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行业应用推广示范。

适应城市管理、旅游、海洋渔业、交通、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及应用领域的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应用服务模式,加强卫星导航与重要行业的深度融合和示范应用,推进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等广泛融合与联动,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扩大大众应用规模。

适应车辆、个人应用领域的卫星导航大众市场需求,以位置服务为主线,重点推动卫星导航功能成为车载导航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标准配置,促进其多元化应用,推动大众应用规模化发展。

3、就业需求信息化建设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