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9-19T15:27:47.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兴泽
[导读]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李兴泽 ( 甘肃省会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会宁 7 3 0 7 0 0 )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083-01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疫情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性接触传播已成为第一传播途径,并且疫情已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低学历人员向高学历层次扩散的特点[1],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法规,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
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流行现状
1.1 我县此2006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病例在逐年增加,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居民都有,但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2],吸毒,卖淫嫖娼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卫生知识缺乏, 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 再加上农村地区干预措施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推广使用安全套和开展针具交换非常困难, 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虽然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提高, 但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仍令人担忧。
1.2 农村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 而且处于性活跃期, 非常容易发生高危行为, 再加上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冬去春来, 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加重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1.3 在农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 操作不规范, 因此在注射、输血、手术、分娩、拔牙等过程中存在不安全操作,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防艾工作是公共卫生的事,与自己的工作很遥远。
基层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知识了解不多,认为只有吸毒,卖淫嫖娼和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一般人没必要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社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2 政策宣传和执行缺乏有效的途径:很多基层领导不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对《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等防治政策学习不够,甚至处于盲区。
社会多方面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
2.3 经费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经费配套不到位,投入不足,使有关艾滋病防治措施难以落实,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措施难以开展,制约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
3 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实施综合治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组织落实防艾工作的各项措施。
公安、司法、计划、财政、卫生、教育、民政、宣传、工商、旅游、广播、电视及妇联等部门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制定本部门的具体行动计划履行职责,各渠道、各层次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
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3.2 卫生部门组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卫生机构,每年必须开展2 次以上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在育龄人群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开展咨询服务。
利用每年12 月1 日的“艾滋病宣传日”进村进社宣传和教育。
3.3 教育部门按照《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切实有效的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3]、艾滋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3.4 工商、卫生、公安、计生及交通等部门合作,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包括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和重点人群(包括营业性娱乐服务从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并使其彻底转变和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心理,从而使基层各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实施得到保证。
3.5 开展培训活动,增进群众防病意识:各学校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授艾滋病性病知识。
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禁毒禁娼法制教育,促进其改变不良行为。
要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宣传共用注射器的危害。
3.6 依法管理,强化监督监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的监督监测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控制医源性感染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对艾滋病、性病疫情进行检测,提高现有的艾滋病,性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性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强质量控制,使其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疫情动态。
完善艾滋病、性病医疗保健机构服务和咨询服务工作。
3.7 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疾病控制、性病防治、采供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在现有的疾病控制机构内部,强化艾滋病防治的专业功能,加强技术力量设施装备,改善工作条件,使之能够承担起艾滋病检测,性病诊治,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
有步骤地、科学地、增加艾滋病哨点,逐步使性病防治、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机构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艾滋病监测与防治工作[4]。
3.8 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分级承担,多渠道筹集的原则,保证防治的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落实规划所需的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检查和督促。
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国际援助,拓宽投资渠道。
各级政府加大艾滋病防治人财物力的投入,并完善其调配与使用,切实保证有限的防治资源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志成. 全球/ 中国HIV/AIDS 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84—88。
[2]于慧芳,陈忠文,周哲华. 嘉兴市南湖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分析[J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9):75
[3] 孙洁,韩丹. 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1(3):15-17.
[4] 吴尊友. 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有效疫苗[ J ] .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