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完全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完全版

1、卢沟桥的狮子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试着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3、了解“七七事变”历史事件,认识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挂图、有关七·七事变的材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习生字读音2、导入新课〈二〉、指导看图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2、看分图: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

〈四〉、学习新字词1、读准字音。

(铺、雕、歇、概、侵、抗)2、记清字形。

(歇、概、侵)3、理解词义:(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五〉、看图,后想图读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文分段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三〉、学习课文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长度、建筑年代)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习第二段(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3)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4)练习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三段(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四〉、总结课文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挂图)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三〉、学习生字词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墨()砚()弛()熟()默()观()驰()2、理解词语:(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二段(1)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3)理清本段层次(4)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2、学习第三段(1)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上书塾读书,一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三〉、总结课文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了解大意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

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音形1)读准字音:持、梭、奔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2、理解词语: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然段段意〈二〉、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1—5自然段(1)说说1—5自然段说了什么事。

(2)小组里读文质疑,试着解疑。

(3)全班交流解疑。

A、外祖母去世,“我”有何表现,为什么这样?B、“与其……不如”一句的句式C、为什么说“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D、理解关于时间的谚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宝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过得很快。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2、学习6—8自然段(1)图文对照,说说本部分的大意(2)说说对“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这句话的理解。

(3)“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我”又是怎么做的?(4)朗读本段。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时间的谚语、格言。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1—8自然段。

2、听写词语。

〈二〉学习9、10 自然段1、读文,思考段意。

2、讨论:1)、既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为什么还要和时间赛跑?2)、作者为什么要教给他的孩子“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3、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总结课文1、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你有什么看法?3、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4、说说自己怎样对到时间?〈四〉、朗读课文比赛,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赛。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 加了一句话一、教学目标:1、查辞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语言的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目标1、2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一、读课文首尾2段。

2、质疑:盲妇人前后的遭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看图读课文,自由质疑2、圈画生字新词,小组内讨论理解词义3、说说课文大意及各段大意〈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段,(1)轻声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诗人和盲妇人是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说说。

2、学习第二段二、读课文,看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三、这一段写什么?四、联系上文想想:过路人对盲妇人前后的态度有何不同?五、读文中语句,理解诗人眼中的“欣慰”。

3、学习第三段(1)自学第三段,比较诗人加了“春天到了”后,句子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看到前后2句话时的感受有何不同?(2)诗人加了一句话,使盲妇人摆脱了困境,说明了什么?(3)理解“衬托、风烛残年、万紫千红”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与收获〈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积累·运用1一、教学目标:1、积累6条谚语,能熟读成诵2、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能复述故事,明白故事道理。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

4、能具体、有条理地记下暑假中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教学时数:(5课时)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暑假生活记录、相片或能展示自己暑假生活情况的实物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完成读读背背1、复习学习过的谚语,背一背2、出示练习的谚语,明确要求: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3、学生自由读谚语,试着理解谚语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谚语5、交流其他谚语,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成语故事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师巡视辅导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讲故事,学生听后评议。

4、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谈话兴趣1、教师配乐朗读有关秋天的散文2、导入话题:秋游干什么?〈二〉、观察图画,回忆过去的秋游活动,拓展话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去哪儿玩,玩什么?2回忆以前的秋游,说说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何感受?〈三〉、小组内讨论:今年秋游我们怎么玩?〈四〉、在小组形成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指名一个学生做好记录。

〈五〉、全班讨论:哪个方案好?为什么?〈六〉、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作文兴趣〈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1、全班交流展示暑假生活见证:日记、相片、实物……2、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暑假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情,要讲得有条理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介绍。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作文要求。

1、选择的事情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

2、必须是发生在暑假的事情。

3、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四〉、学生尝试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议学生的范文,提高作文水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继续完成作文。

2、完成练习册。

5.珍贵的教科书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