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银行从业《中级个人贷款》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国家助学贷款属于( )。
A、个人消费贷款B、个人消费额度贷款C、专项贷款D、个人保证贷款>>>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按产品用途分类【答案】:A【解析】: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个人教育贷款,而个人教育贷款又是个人消费贷款的一种。
2.下列关于利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B、现实生活中,利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C、利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D、利率是借入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贷款利率【答案】:D【解析】:利息是借入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
3.审贷分离是将( )与( )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
A、贷款调查;贷款发放B、贷款审批;贷款发放C、贷款调查;贷款审查D、贷款申请;贷款审查>>>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审贷分离原则【答案】:B【解析】:审贷分离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
4.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按商业性贷款利率执行,实行( )。
A、上限放开,下限管理B、上限放开,下限放开C、上限管理,下限管理D、上限管理,下限放开>>>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基础知识【答案】:A【解析】: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按商业性贷款利率执行,实行上限放开,下限管理。
5.商业银行应在收到征信服务中心的复核通知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A、3B、5C、10D、15>>>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个人征信报告异议处理【答案】:C【解析】:当征信服务中心认为有关商业银行报送的信息可疑时,应当按有关规定的程序及时向该商业银行发出复核通知,商业银行应当在收到复核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6.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个人住房贷款不包括( )。
A、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B、新建房个人住房贷款C、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D、个人住房组合贷款>>>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基础知识【答案】:B【解析】: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个人住房贷款包括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7.下列关于贷前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审查借款申请材料、面谈借款申请人、查询个人信用、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B、以电话调查为主要方式C、贷前调查人应通过面谈了解借款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贷款用途D、贷前调查人应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申请人抵押物的状况>>>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2节>贷款的受理与调查【答案】:B【解析】:贷前调查一般应以审查借款申请材料、面谈借款申请人、实地调查为主,再配合电话调查和其他辅助方式核实有关申请人身份、收入等其他情况,B项说法错误。
8.根据现行的对贷款额度的规定,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 )。
A、35%B、30%C、25%D、20%>>>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基础知识【答案】:D【解析】:根据现行规定,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
其中,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于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的家庭,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
9.目前,个人征信系统数据的直接使用者不包括( )。
A、司法部门B、金融监督管理机构C、数据主体本人D、个人所在公司>>>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1节>个人征信系统的含义和内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个人征信系统数据的直接使用者,包括商业银行、数据主体本人、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司法部门等其他政府机构。
10.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为( )。
A、贷款本金×还款期数+(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月利率B、贷款本金×还款期数+(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月利率C、贷款本金÷还款期数+(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月利率D、贷款本金÷还款期数+贷款本金×月利率>>>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还款方式【答案】:C【解析】: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额=贷款本金÷还款期数+(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月利率。
由于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还本额固定,所以其贷款余额以定额逐渐减少,每月付款及每月贷款余额也定额减少。
1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认为贷款或信用卡的逾期记录与实际不符的异议类型的是( )。
A、他人冒用或盗用个人身份获取信贷或信用卡B、贷款按约定由单位或担保公司或其他机构代偿.但他们没有及时到银行还款造成逾期C、个人办理的信用卡从来没有使用过因欠年费而造成逾期D、个人不清楚银行确认逾期的规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个人征信报告异议处理【答案】:A【解析】:根据规定,B、C、D三项均为认为贷款或信用卡的逾期记录与实际不符而发生的情形。
A项属于认为某一笔贷款或信用卡本人根本就没申请过的情况。
12.下列关于个人贷款业务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个人贷款可以满足个人在购房、购车、旅游、装修、购买消费用品和解决临时性资金周转、从事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需求B、目前个人贷款只能办理自营性个人贷款,不能办理委托性个人贷款C、客户可以在银行所辖营业网点、个人贷款服务中心、金融超市、网上银行等办理个人贷款业务,为个人贷款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D、各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1节>个人贷款的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人贷款的特征。
目前个人贷款品种既有自营性个人贷款,也有委托性个人贷款。
13.《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是由( )制定并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A、三部委B、中国人民银行C、国务院D、银保监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1节>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答案】:B【解析】:2005 年,人民银行发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14.银行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的方法不包括( )。
A、账户分析B、秘密调查C、凭证查验D、现场调查>>>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风险管理【答案】:B【解析】:银行要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15.操作风险的诱因不包括( )。
A、人员因素B、内部流程C、系统缺陷D、声誉风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5节>风险管理概述【答案】:D【解析】: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操作风险的诱因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
16.个人住房贷款真正的快速发展以( )为标志。
A、1992年银行部门出台了住房抵押贷款的相关管理办法B、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住房贷款业务C、1995年《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的颁布D、1998年《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颁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基础知识【答案】:D【解析】:个人住房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住房的贷款。
个人住房贷款真正的快速发展以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及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颁布为标志。
17.以下各项不属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内容的是( )。
A、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保密原则B、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客观性原则C、规定了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和方式D、规定了授权查询、限定使用、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1节>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答案】:D【解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信用数据库是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目的是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②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保密原则;③规定了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和方式、数据库的使用用途、个人获取信用报告的途径和异议处理方式;④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客观性原则。
18.1985年,( )开办了住宅储蓄和住宅贷款业务,成为国内最早开办住房贷款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A、中国工商银行B、中国建设银行C、中国人民银行D、中国农业银行>>>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基础知识【答案】:B【解析】: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办了住宅储蓄和住宅贷款业务,成为国内最早开办住房贷款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19.个人住房贷款的贷后检查信息获取途径不包括( )。
A、客户提供B、访谈C、秘密调查D、行内资源查询>>>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2节>贷后管理【答案】:C【解析】:个人住房贷款的贷后检查可通过客户提供、访谈、实地检查、行内资源查询等途径获取信息,贷后检查信息获取途径不包括秘密调查。
20.贷款人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通过( )或( )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A、贷款人受托支付;担保人自主支付B、贷款人受托支付;借款人自主支付C、借款人受托支付;贷款人自主支付D、担保人受托支付;借款人自主支付>>>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2节>贷款支付【答案】:B【解析】:贷款人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21.( )是民事活动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