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题(带答案)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1.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的影视回顾展,以下是某班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

”根据片段判断,该影片为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2.下列图片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3.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

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凡尔登战役B.日本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诺曼底登陆5.“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A.调整工业B.整顿银行C.调整农业D.以工代赈6.1933年5月面对因经济危机而陷入极端贫困的民众。

美国联邦救济署把单纯救济的方案进行修改,这一做法极大地恢复了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立精神,受到广泛赞誉。

美国政府的做法是A.逐渐恢复银行信用B.规定雇员的谈判权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7.张老师上课时在屏幕上展现了下方所示地图,她这节课讲的内容最可能是A.德国的统一历程B.一战爆发前的德国C.二战全面爆发前的德国D.二战后被分裂的德国8.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9.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曾说道:“罗斯福先生的典范促使全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事业得到加强。

”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模式10.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爆发,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导致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的境地。

对此,罗斯福总统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建立起个人独裁的法西斯专政D.推进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11.如下图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其中的①②分别是指()A.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B.雅尔塔会议召开;斯大林格勒战役C.慕尼黑阴谋;诺曼底登陆D.日军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12.“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该观点主要说明“新政A.极大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D.形成了美国的中央集权13.下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袭击的珍珠港所在区域是()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14.小明同学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知识卡片,其中内容违背史实的是A.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B.携手联盟: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D.二战结束:德国投降15.下图漫画中,罗斯福和丘吉尔手中各拿着一根魔术棒,在庆祝一个1942年诞生的被称为“联合”的新生儿。

这个“新生儿”是A.《凡尔赛条约》B.《波茨坦公告》C.《开罗宣言》D.《联合国家宣言》1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C.导致苏联的解体 D.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7.“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18.罗斯福在《“释”新政》中说:“代表着各种人口和利益的美国经济生活,可以通过华盛顿政府英明公开而适中的全国性领导,达到和谐之境……不同时让劳工享受更多合法的繁荣成果,资本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A.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资产阶级,建立福利国家C.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处境D.引导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竞争19.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地打击。

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张,最终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美国则实行了罗新新政,其主要作用是:A.使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B.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缓和了危机。

C.从根本上变革了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D.摧毁了法西断势力,沉重打击了殖民体系20.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

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A.A B.B C.C D.D21.《全球通史》记载:“我在西雅图看到许多妇女在超市的弃货堆里寻剩的食物……我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里看到人们在丢弃的罐头听里找剩肉……”对此,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措施有( )①增加农业产量②兴办公共工程③进行社会救济④扩大工业生产规模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22.1929—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农场主倾倒“过剩”的牛奶田纳西水坝工程A.倾倒“过剩”的牛奶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吃不尽、用不完B.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C.这场经济危机促使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D.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范23.“二战”中某次国际会该公报摘录:“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狼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

”这一会议是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24.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审时度势,进行大胆突破,实行以“3R工程”(复兴、救济、改革)为核心的新政。

新政“大胆突破”体现在()A.坚持自由放任B.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家干预经济D.转向社会主义25.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二战风云”的影片回顾展,以下是某部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

”根据片段中的对白判断,该影片为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C.《中途岛海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迫使法西斯德国两线作战,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亡,故A符合题意;1941年,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故B排除;1943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故C排除;1945年,苏军取得柏林战役的胜利,故D排除。

故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是解题的关键,考查诺曼底登陆。

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①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6月,②德军突袭波兰发生在1939年9月,③苏军攻克柏林发生在1945年4月,④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

所以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造成了生产商品扩大的趋势和人们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故B 符合题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是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垄断经济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经济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例行节俭是一种具体行为,不是一种经济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解析:B【解析】【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达到最大,B符合题意;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A排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与“达到最大规模”不符,C排除;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D排除。

故选择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打击了美国,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罗斯福实行了新政,在工业上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了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有效的缓解了危机的危害,A项符合题意;金融业上采取了整顿银行的措施,恢复了银行的信誉,B项不符合题意;农业上,调整农业政策,缩减农产品,政府给补贴,C 项不符合题意;公共工程方面,实行以工代赈,有效的解决了失业人口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判断“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内容来源于《国家工业复兴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识记能力。

6.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5月,面对因经济危机而陷入极端贫困的民众,美国把单纯救济的方案进行修改,推行“以工代赈”,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失业问题,又进行了建设,又极大地恢复了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立精神,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逐渐恢复银行信用是解决经济危机的金融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规定雇员的谈判权,是解决劳资纠纷的一种方法,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1939年德国疆域”“1939年3月德国孔子的地域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反映的是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的德国,C符合题意;图片没有涉及德国的统一历程,A排除;1918年一战结束,B排除;地图没有涉及二战后被分裂的德国,D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