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导读

中庸》导读


明诚作为天人合一的路径

通过明诚的方式也就是教育、学习的方式 具体地把“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 是最高境界诚之道人格化的体现,那种看 起来不可捉摸的天道之诚通过为善、行善、 择善的转化过程就可以实现诚。通过这种 方式,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 诚而融为一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境界。
中和何意?

《孟子· 离娄上》讲,淳于问孟子:“男女授 受不亲,礼与?”孟子说是礼。淳于又 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 援之以手,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 嫂溺援之以手是权。这就是说男女授受不 亲是“中”,嫂溺援之以手是“不中”, 但不援之以手就会淹死人,援之以手就对 了,这是“不中的中”,这就是“和”,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权”。
诚:致中和的方法

《中庸》用“诚”来沟通天人关系,“诚” 实际上是中和的实现方法。自诚明.谓之性. 也就是说木身就具有人性或人命。自明诚, 谓之教,乃学也。即后人的修身养性。诚 则明,明则诚.两者互为因果.天性与人性相 合而为一。

《中庸》专一地强调修身.它极大的发展了 儒家的内观之学。讲求内观自身,完全围 绕着修身这个中心。在个人心理、方法上 追求道德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实际是内圣 之道。由内圣而外化育天下。“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与天地参矣。
何谓“中”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是人在感情上的四种表现, 这四种表现不是中.都是偏于一个方面。但 是当它们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无所 偏倚,就叫做中。这句话是解释“中”的 定义。无过,无不及谓“中”
何谓“和”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是“喜怒 哀乐”的“发”。“皆中节”,是说喜也 中节,怒也中节,哀也中节,乐也中节, 喜怒哀乐表现得都对,就是“皆中节”, 这就叫“和”。有一首诗说人生有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傍题名时”。喜不是中,但这时候该喜. 喜得对,那就是“中节”,就是“和”。 怒哀乐也都是一样的。“和”是不中之中
中庸:一种认识方法

“中庸”作为方法论,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 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 (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 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 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 实现。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 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中庸思想 的实质和核心是要求从矛盾对立的两端中去把握 事物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去找出它的“中道”, 并且认为“中”不是绝对的,是变化的,因时而 中,反对只执一端的偏颇的认识方法。
中庸的性质

《中庸》从表而的意义上解释是认识及处 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内容上认识.则这种 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忠、孝、礼、义。能够 达到忠孝礼义的方法是“诚”。但是无论 方法也好,内容也好,都是某一集团得天下、 治天下的基木理论。这也就是中庸》的根 本性质所在。

“中”就是中正,“庸’就是平常。实行中庸之 道,就是“执中守常”。所以,“执中正之道, 守恒常之理”就成为执政者的最高原则,也正是 儒家为政的最高标准。在中庸之道的实施上,要 执中,就要公正无私;要守常,就要达理通情。两 者都要求在主观精神上有高度的修养,在客观事 物上有明确的认识。站在中正的立场上,明辨是 非、善恶,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非常不易的。 所以在《中庸》篇中,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治) 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的宗旨

《中庸》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哲学阐述.是儒家思想 之精髓。《中庸》探讨天人关系.综述人伦之本. 体达内圣之道.从而阐述了人的最高精神和天人合 一的内圣之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先秦在命的含义无论自然 的人还是神的人.其属性即为天命。人不能认识这 种人命属性所发生的原因,只知是不可抗拒的, 是最为神圣的,能够遵循或靠近它.就得到了天下 至高无上的“大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 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 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诚”的修养方法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圣人也。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 外内之道也。故 时措之宜也。
“中庸”的核心思想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中庸之道
中庸的科学内容


“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方法进行推理,得出 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需要进行“辨”。辨 明了,如果是真理,就一往无前地去执行,是谓 “笃行”。 《论语· 子罕》中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就是要求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 我独尊。这是一种“无偏见性”和“虚怀若谷” 的科学精神。《论语· 为政》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其实便是提倡“怀疑性”和 “不盲从”的科学精神相一致。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今人所指的“教育’,《中庸》所说的“修道之谓 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说文解 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教”字都是“教育’. “诚’,即万物之本然.是万物在其展开中呈现其 “所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诚’,即存在 去掉遮蔽的自身开显(呈现)。“诚”是存在之敞 开、澄明状态.因此《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 矣。”

《中庸)中“诚”有两重涵义:一重是指天地 生养化育万物之德,而君子自觉地效仿天 地之德;另一重则是指内心的真诚、毋自 欺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则 形”等都必须取真诚之义才能解释得通。

“诚’,是明善的修养过程在德性的形成和 维持过程中,“诚’,发挥着重要作用, “诚’,是道德的心灵根基它既是万善之 源,又是择善的根木前提和守善的基木保 证,更是乐善的心理依托人道之诚存于人 心,人必修身方显其诚。因此,在道德意 义上,“诚’,是明善的修养过程,也就 是内在德性的开显过程
不偏不易,天下之正道
——《中庸》思想概述 谢清果 主讲
《中庸》的创作


朱熹:“《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 道学之失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 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由子思记录 下来并传播给孟子的。
“中庸”解



《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 中庸即为可以正确应用的法则。 二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 久矣。”(《论语•雍也》)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之本然常为外物所蒙蔽.人 常常悖离他那个“所是”。因此.对人来说.“诚’, 是“应其所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人更像 人.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那么.如何使人恢复自己的 本真状态?如何使人更像人?如何使人成为完善的 人呢?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中庸》看来. 教育即在于引导、帮助人去除外物的遮蔽.使自己 明察自己的本然状态认识自我之木性即“明诚”。

大千世界庞芜繁杂.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够 认识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万物万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显 露于世.表露其自然之本性。人做为自然的 一部分.自也有其自然发展的本性.它与万事 万物的本性有其本质上相同之处这即天下 之达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 弗学,;有弗辩,辩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 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学、问,思,辩,行是由愚入明、从凡成圣的根 本途径。
由天性到人性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 道。”君子圣人不懈地体察自己,“如切如搓, 如琢如磨。”中和之道,以忠孝为本,能够谐和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以知、仁、勇 二者行之。“知斯二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 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国家矣。”《中庸》的儒家思想,返回到政治思 想和实践中,由内圣转向外王。把人性回转到天 性,实现了天人合一。

《中庸》曰:“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则世为天下法,言世为天下则’

朱熹所注《中庸章句》第一句话是“中者,不偏 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颐在开 篇提示中写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为方 法,庸,用之理. “理”就是传世典籍所记录圣人 的各种言论及思想。中庸,即可解释为用中的方 法来实现圣人之道。程子认为《中庸》乃孔门心 法”。“心法”乃佛家术语.意指修习佛法的一种 特殊的方法或途径.我们认为.程朱将《中庸》作 为“至善”的一条特殊的途径所以《中庸》重 “行”。
修道之谓教

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指出:“每一文化区都有 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概念. 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 终的日标。” 因此.孔子才说:“朝闻道.夕 死。”(《论语· 里仁》)《中庸》认为:“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么.何谓道?“道” 原指人行的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后 来才渐渐发展出了道作为规律性和万物本原的意 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