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论生态自然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关系
学号:20144207013 姓名:贾俊杨专业:数学科学学院
摘要: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社会,我们发现科技的发展对于自然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逐渐改变了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过度消费自然而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

本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通过讨论自然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关系,来探索一条自然与科技文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自然、科技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对生态自然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们在自然中的生存安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生活内容,当我们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我们会发现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态自然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成果,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者自然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当人类发现自然环境的失衡以后,又会利用科技来对自然进行修复,并由此发展出了许多生态科技[1]。

科学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利用科学去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技术去变革和改造自然界,创造了一个距离天然自然越来越远的人化的自然系统,却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大面积和深层次的破坏,以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

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并因反复耕作而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加上工业占用大量可耕种的土地使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全球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口增长与基本生存条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企业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另外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还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降低了大自然调节气候的能力;此外还有洪水、干旱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出现。

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人类从诞生至今,总在不断扩大自己所能作用的劳动对象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能够为人类所用。

社会的发展严重依赖以煤、石油为代表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并且在短短几个世纪人类已经耗费掉了这些矿产资源的大部分,这使人类自身陷入了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危机之中。

另外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扩展使可耕种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动植物资源也在急剧减少,生物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这意味着地球在漫长的世纪里形成并储存起来的基因资源在不断毁灭。

康德说:“如果没有人类,整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单纯的荒野。

”由于人类的
实践活动和科技的发展才启动了维系自然生态稳定的新机制。

我们对于科技发展不能由于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其积极的效应,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

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认识自然,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

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地、充分地、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相应发展,对自己发明创造可能产生的效果的预见性也必然加强,这就保证了自觉地、先期地缩小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同时环境保护科学也随着发展,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那么生态环境将达到新的平衡,世界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二、生态自然对科技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2]。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大自然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将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下解放出来,转向生态文明方式[3]。

并且要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以放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重归自然为代价的。

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社会支持鼓励经济增长,并不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取消经济增长,而是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完好的世界科技体系。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

三、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

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

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我国正处于快速经济发展时期,面对的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国情,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社会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理性的思考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要求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纯消费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身,破坏自然就是破坏自身,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从而自觉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

四、结论
自然观与科技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认为,“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5]。

人类自然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同时反作用于人类自然观,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自然观是科技文明史上的灯塔,而科技文明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自然观的内容与形式。

自然观是根植于科学技术水平与认识自然水平的大环境中,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的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到的自然观联系实际,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而充分认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自然观与人类科技文明的辩证关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群.科技的双重效应研究综述[J].新学术论坛2003.3.
[2]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3] 钱俊生.刘道兴. 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J]. 1991年 10期 .
[4]吴彦琼.从全球化问题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紧迫性.生态经济, 2006.10.
[5]金吾仑. 自然观与科学观[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