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复习题杨帆、曾杨伟合作编辑一、名词解释1.银元之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整顿金融打击投机资本的措施。
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在上海封闭金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银元投机分子予以严惩,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其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经过“银元之战”,基本上制止了金融外币的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人民币占领了大陆的全部市场。
2.“一边倒”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将其正式公诸于世。
二战后,已经形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局面,而在内战中美国实行“扶蒋反共”以及之后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而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
它的实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掀起的全民炼钢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钢产量在年底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全国上下一切为炼钢“停车让路”,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开展。
虽然在年底达到这一目标,但其中很多不合格,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也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四马分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第二阶段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
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的分配,按照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红利、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四个部分进行,称为“四马分肥”。
这种做法既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5.《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系统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总结了建国头几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的教训为戒,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中共八大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做了准备。
6.双百方针: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在科学和文化领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具体来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的提出,受到当时的文艺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对于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大跃进”: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农业和工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自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北戴河会议后,重点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
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8.“八字”方针:“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其具体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虽然“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但对于“左”的错误没有给与彻底的纠正。
9.三线建设:指从1964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交通部门的一次大规模结构调整。
即把工业交通运输业地区分布的重点从一、二线地区(沿海、中部地区)转移到三线地区(西部以及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并且把产业发展重点从农业、农用工业转移到国防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
它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叛国的事件。
1971年9月,林彪集团企图借毛泽东南巡之机刺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事情败露后,于12日晚北逃苏联,13日凌晨,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
其余党或自杀或被捕,一场武装政变阴谋被彻底粉碎。
它的发生,客观上宣告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1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成为中国政府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按照这一政策,已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12.二月抗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引起了混乱,“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夺权”行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严重危害国家,1967年2月,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站出来,对文革的错误行为进行抵制,被江青等人斥责为“二月逆流”。
“二月抗争”最终被压制下去,而中央文革小组则掀起进一步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冲击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打击迫害。
1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提出,其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八个方面内容组成。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4.三大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旧的外交关系以及新中国怎样发展新的外交关系的问题,因而中共中央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这些方针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15.“三反五反”: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整顿工商业的重要举措。
“三反”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是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展开的;“五反”是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是在私营工商业中展开的。
这次运动的开展,不仅打击了贪污腐败的行为,纯洁了干部队伍,而且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了一次普法教育,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16.统购统销:即对农产品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建国初期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计划经济政策。
最初出现于粮食分配和流通领域,1953年秋,中共中央开始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乡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之后逐步扩大到油料、粮食、棉花、棉布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这项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17.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
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
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的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18.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
其主要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扰,未能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签订《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和《印度支那停战协定》,印度支那全境停火,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战争。
它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政府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
由1952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首次提出,其主要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它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0.除四害运动:大跃进时期掀起的扫除“四害”的讲卫生全民运动。
“四害”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麻雀平反后被臭虫取代,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消灭四害的任务,在大跃进时期达到高潮,在各地迅速展开。
扫除四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运动中也暴露出整治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21.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由于与会人员包括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工矿干部多达七千多人,故名。
它的举行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22四清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为“四清运动”。
前期,在城镇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里进行“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在这次运动中“左”倾错误表现得异常明显。
23米棉之战:建国初党和政府打击投机稳定物价的措施。
“银元之战”后,投机商转向囤积粮食、棉纱和煤炭,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党和政府经过周密计划,调集大量的米、棉和煤炭,待物价上涨最猛时,在各大城市统一抛售,连续10天,使粮食价格大幅下降。
经此战役后,物价大幅度下跌,不少投机商破产。
24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为: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简述题1.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主要内容为: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其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
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③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人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人身等自由,男女平等,但也须履行保卫祖国、遵守法律、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等义务。
2.简述建国时期土改的新特点。
①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②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③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同时还特别注重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新解放区的土改是分批进行的,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这次土改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搞得最好的一次,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3.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
(一)内涵: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港澳台地区在祖国完全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