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及试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及试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网络(如Ethernet、Internet)会进行基本的配置和使用。

二、课程教学组织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基本遵循分层模型,但不拘泥于分层结构模型;以Internet技术与高速网络技术为主线,加入网络发展的最新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网络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且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技术,具有跟踪、继续学习的基础与能力。

1.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复习要求第 1 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定义、协议、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应用。

复习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协议;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计算。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方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了解:典型的计算机网络。

•掌握:协议、层次、接口与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化研究方法。

•掌握:OSI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

•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各层的基本服务功能与主要协议。

•了解: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了解:网络协议标准组织,RFC文档、Internet草案与Internet协议标准的制定过程。

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协议(Protocol)(掌握协议的定义,并知道Internet网使用的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Novell网使用的通信协议是IPX/SPX,Microsoft网使用的通信协议是NetBEUI协议)。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如按覆盖范围来分:LAN、MAN和WAN)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两个子网: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其中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5.通信子网的分类(点对点通信子网和广播信道通信子网)6.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分类7.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带宽、时延、带宽时延积)三、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有关术语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2. OSI/RM及其各层的基本功能3. 有关术语(SDU、PDU、IDU及SAP)4. 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同步)5. 比较TCP/IP与OSI/RM的异同点6. OSI/RM的信息流动过程7.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第2章物理层主要内容: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多路复用的分类与特点;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本概念;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复习要求:•掌握: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掌握:数据编码的类型和基本方法。

•了解: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

•掌握:多路复用的分类与特点。

•掌握: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掌握: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基本概念。

•了解: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通信基础1.数据传输的几种方式(四种)2.多元调制、PCM(脉冲编码调制)、抽样定理及其计算3.曼彻期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4.数据通信中的几个重要性能指标(比特率、波特率、出错率和信道容量)5.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6.香农公式及其计算7. 多路复用技术及其分类(FDM和TDM、WDM)8. 数据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DTE、DCE和信道)9. 数据通信方式及串行通信的分类(单工、半双工、全双工)10.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二、数据交换技术分类及其特点(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传输介质(通信介质)四、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及任务五、常用的物理层接口标准和协议(RS-232C、RS-449和X.21)六、串行通信的硬件1. MODEM及其分类2. 网络适配器的基本功能及参数配置(IRQ中断号、I/O端口地址)低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协议一般固化在网卡的ROM上的第 3 章数据链路层(本课程重点)主要内容: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传输过程中差错产生的原因、误码率的定义与差错控制方法(CRC);面向字符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BSC;面向比特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 HDLC;文件传输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复习要求:•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了解:数据传输过程中差错产生的原因与性质。

•掌握:误码率的定义与差错控制方法(CRC)。

•掌握:文件传输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了解:面向字符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BSC。

•掌握:面向比特型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 HDLC。

•掌握: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一、基本概念1. 设置目的2. 作用3.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二、差错控制及编码1.差错控制及其定义2.循环冗余码CRC(计算并验证)(必须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例1 已知CRC系统的g(x)=1+x2+x3+x4,求信息110的冗余码部分。

例2 某传输系统采用CRC校验,g(x)=x4+x3+1,计算信息1011001和1101001时各自的冗余码,并进行验证。

三、通信控制规程(数据链路层协议标准)及其分类1. 面向字符型(BM、XBM、BSC等)2. 面向比特型通信控制规程(SDLC、HDLC和ADCCP等)四、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1.HDLC链路结构2.HDLC的帧格式3. 零比特插入删除技术(位填充删除技术)4. HDLC的帧类型:信息帧(I帧)、监控帧(S帧)、无编号帧(U帧)5. 数据链路的通信过程及其表示(1)链路的建立(2)数据帧的传输(3)链路的拆除五、文件传输协议分类1. 发送并等待ARQ协议(停等协议)2. 连续ARQ协议(退后N帧协议)3. 选择重传ARQ协议六、滑动窗口协议及其表示(画图表示窗口滑动过程)七、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PPP)第4章局域网主要内容: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信道分配及多路访问(接入)技术、IEEE 802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协议的基本概念、Ethernet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网桥的基本工作原理。

复习要求:•了解: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了解:信道分配及多路访问(接入)协议。

•了解: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的基本概念。

•掌握:Ethernet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无线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网桥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基本概念1.局域网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2.决定LAN特性的三个主要技术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MAC)其中MAC最重要3.局域网拓扑结构二、信道分配方法: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

三、常用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1.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CSMA(非坚持型、1-坚持型和p-坚持型CSMA)工作原理、特点2.带有碰撞(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工作原理、特点及二进制指数避让算法。

四、IEEE802系列标准及局域网体系结构五、LLC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1. LLC层服务访问点(SAP)2.LLC 帧结构六、MAC层1.MAC地址2.MAC 帧结构3.局域网进程间通信需要的两种地址(MAC地址和SAP地址)七、以太网(Ethernet)1.以太网(Ethernet)和IEEE802.3局域网2.共享介质以太网3. 交换以太网特点及三种转发机制4. 高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5.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的定义及分类八、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分类及扩频技术(SS)九、局域网的扩展1.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2.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网桥功能、网桥分类、透明网桥工作原理、广播风暴及使用网桥的优缺点。

第5章广域网主要内容: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机制;路由选择的一般原理;拥塞控制;X.25;帧中继FR;ATM。

复习要求:了解:广域网的基本概念;了解: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机制;掌握:路由选择的一般原理;掌握:拥塞控制;了解:X.25、帧中继FR和ATM技术。

一、广域网基本概念二、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机制1. 结点路由表(转发表)的组成(目的站和下一站)2. 广域网的表示及路由表的简化三、路由选择及其算法1. 路由选择算法及其分类2. Dijstra算法(求最短路径)3. D-V法和L-S法(距离矢量法和链路状态法)要求:掌握计算路由的方法,并写出路由表、画出路由树。

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1.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联系与区别2. Internet中的常用拥塞控制方法——源抑制法实现过程五、X.25与帧中继两种交换技术的比较六、ATM技术基本概念、信元结构及ATM协议参考模型。

第6章网络互联主要内容:网络层与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IP协议的特点与基本内容;IP地址及子网编址的基本方法;地址解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IP分组的转发与路由选择的概念;Internet路由选择协议的概念;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与组管理协议。

复习要求:•了解:网络层与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掌握:IP协议的特点与基本内容。

•掌握:IP地址及子网编址的基本方法。

•掌握:地址解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掌握:IP分组的转发与路由选择的概念。

•掌握:Internet路由选择协议的概念。

•了解: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与组管理协议。

一、基本概念1.网络层设置目的2.网络层主要功能3.网络互联要解决的问题4.常用网络互联设备及互联层次(中继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二、IP地址构成及其分类(A类、B类和C类)三、子网掩码及其作用(子网划分及其计算)四、地址解析分类(ARP和RARP)及ARP工作原理五、IP数据报格式及其传输机制(封装、分组、重组、拆封)六、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报文格式及其作用七、Internet中的路由选择协议1. 自治系统(AS)2. Internet路由选择协议分类:IGP和EGP3. 两种常用内部网关协议:RIP(基于D-V法)和OSPF(基于L-S法)八、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ng)IPv6地址结构及表示、IPv4到IPv6过渡策略。

相关主题